“人”:指革命誌士。
“狗”:指殘酷迫害革命誌士的反動派。
“為人進出的門”:指革命誌士所走的路。
“為狗爬出的洞”:指反動派所走的路。
《囚歌》原文:
作者葉挺?朝代現代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壹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妳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
那壹天——
地下的烈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壹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1941年1月,作者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被移禁於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在獄中葉挺受盡各種酷刑,仍堅貞不屈。
於1942年,他寫下了這首《囚歌》。此詩有多種版本,諸本略有不同,原詩稿現存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該詩作是葉挺寫在被囚禁的重慶渣滓洞集中營樓下第二號牢房墻壁上的,手稿則由葉挺夫人李秀文探監時帶出。
這是壹篇白話述誌詩,分為上下兩節。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不著壹典 ,沒有華麗的文字雕飾,更沒有用壹個典故,但音韻嘹亮,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壯美,讓人讀後被作者那股凜然正氣所震撼。
這是詩人高尚情操的真實流露,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為詩中的那股凜然正氣而震撼,為詩人的高尚人格而肅然起敬。
本詩是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譜寫成的雄壯樂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文字雕飾,更沒有用壹個典故,但音韻嘹亮,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壯美,讓人讀後被作者那股凜然正氣所震撼。
作者遣詞造句極其精煉形象,以“人”與“狗”、“門”和“洞”作對比,表達了自己在面臨自由和囚禁的選擇時,為了捍衛人的尊嚴,為了保持***產黨人的氣節,寧可選擇囚禁的決絕態度和犧牲精神。作者的偉大人格在這裏得到“詩性”的升華。
生動的比喻也是此詩膾炙人口的原因之,詩人用“活棺材”比喻那些囚禁革命誌士的牢房和反動派的統治,又用“地下的火”比喻廣大人民的反抗鬥爭。
詩人盼望著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燒毀這人間的煉獄,並且希望能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最大化——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本詩所體現出的崇高革命氣節和偉大愛國精神,將永垂青,激勵和教育著成千上萬的革命後代。
葉挺於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於廣東省惠陽地區周田村壹個農民家庭。7歲入本村小學讀書,畢業於廣東陸軍小學堂,1911年入惠州府立蠶業學校。
因剪掉辮子反對清朝統治、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被捕,獲釋後轉入惠州府立中學。同年10月在武昌起義的鼓舞下,立誌走軍事救國的道路,先後就讀於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
1914年12月,葉挺到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攻讀軍事知識。1918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校期間刻苦攻讀軍事課程,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鬥爭,並廣泛研讀進步書刊,探討哲學和社會政治學。
曾給《新青年》雜誌寫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於"覺悟",並表述其"振汙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1916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9年參加援閩粵軍。同年加入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