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受“我不行”的消極心態支配,才導致大部分人壹生半窮不窮,半富不富,既不太窮,亦不發達。而實際情況是怎麽回事呢?成功總是伴隨那些有自我成功意識的人,失敗總是伴隨那些有自我失敗意識的人!
“人類是自己思想的產物。”美國成功學家大衛·史華茲說,“那些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定會成功,這是信心激發了成功的原動力;而那些相信自己不能的人,就只能做到他們所相信的程度。”
有壹位美國紳士,以他的親身經歷,證實了大衛·史華茲的結論。
這位紳士以前是個普通工人,過著很壹般的生活:住宅太狹窄,用錢很拮據。他的太太雖然很少抱怨,但顯然不快樂,只是認命而已。他內心漸漸感到不滿,為自己不能讓全家過上舒適的生活,深感內疚。
‘後來,他聽了大衛·史華茲的演講《使妳的思想幫助工作,而不是阻礙妳的工作》,心有所動,決定“運用信心的力量”與命運作壹次較量。
於是,他去應聘壹家大公司的工作。在面試的前壹天晚上,他獨自坐在旅館的房間裏,忽然覺得自己很落魄,很淒慘,人到中年,卻還是生活在底層的失敗者。想到這些,他對自己感到很失望、很厭煩。他問自己:“是什麽原因使自己這樣的呢?為什麽我只是試圖找壹份僅能向前跨壹小步的工作呢?是我沒能力嗎?”
他心血來潮,在旅館便箋上寫下相識多年的五位朋友的姓名,他們目前都比他有成就。他便問自己:除了有較好的工作外,這五位朋友還擁有什麽自己所沒有的優勢呢?論智力,自己不比他們差;論學歷,他們也不比自己強;論操行,大家都彼此彼此。究竟是什麽因素,導致自己遠遠不如他們呢?
最後,他終於找到他們成功的要素——幹勁。他們壹個比壹個幹得歡,而自己則心灰意懶。
盡管他很不願意承認這壹點,但還是不得不承認,自己凡事都有退縮猶豫的毛病,而且壹直如此。
進壹步分析,有沒有幹勁還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是:自己之所以缺少幹勁,乃是因為自己從來就沒認為自己很有價值。
壹發現病根,再回想過去,原來這種自貶的意識在自己所做的每壹件事情上都顯示出來了:找工作不敢找理想的工作,幹工作總於不出令人滿意的成果。他不禁自問:是從什麽時候起,自卑就開始支配著我的壹切的呢?以前簡直都是在廉價地出賣自己啊!自己倘若不相信自己,這世界上就沒人會相信自己。
就在認識到自卑的危害後,他立刻告誡自己:我不再認為自己是二流的,我也不再廉價出賣自己。
第二天早上,他帶著這份自信去面試。本來自己打算應聘壹份較低收入的崗位的,為了試驗新發現的自信,他理直氣壯地自我推銷,說明自己的價值,結果,自信實驗成功,得到了壹份高薪的工作。上班後,仍帶著這份自信,工作越幹越歡,成就越幹越大,兩年後公司重組,他還分配到很多股票,外加更多的薪水。
五年後,他的生活徹底改觀了,很多方面已超過了那五位朋友,不僅擁有壹幢坐落在兩英畝土地上的漂亮新居,還在四季如春的地方建了壹座豪華別墅;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太太能享受隨心所欲購物的樂趣;每年全家還可以到世界上任何壹個地方去度假。
由此可見:心態改變壹切!
思想決定行動。積極的思想決定積極的行動,消極的思想決定消極的行動。而行動又決定成敗:自卑的人失敗,自信的人成功。
信心所至,無所不能。比如,人類有了“我們定能征服太空”的信念,於是就真的有了宇宙飛船;人類有了登上月球的信念,於是就真的把這壹理想實現;人類有了根治天花的信念,天花果然再也不把人類感染……相信會成功,才有人類創造奇跡的動力;相信會成功,是壹切偉人成功的秘訣;相信會成功,就會迎來更多的朋友更好的機會。
自卑的人,凡事都能找到猶豫的理由,幹啥都有失敗的借諸如“那怎麽行得通”、“我先試試吧,估計很難有什麽結果”、“現在條件還不具備”……事前就抱定了失敗的念頭,結果肯定是失敗,因為他壓根兒就沒朝成功的方向去努力。
“不自信”是消極的心態,導致的是消極的行動。當妳心裏,不以為然、疑竇叢生時,就會萌發各種消極的理由支持不相信的念頭。懷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會成功的潛意識,或是對成功的要求不太迫切,都會阻礙自己的進取。 PS,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