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為什麽中國很難有走向世界的文學大家?

為什麽中國很難有走向世界的文學大家?

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當代中國作家難以走向“世界文學”

中國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差異,是中國作家難以“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德國漢學家顧彬,頻頻對當代中國文學發出“垃圾論”當代中國作家的壹個***同焦慮是:我們的文學何以走向世界?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得到世界同行的認可?這裏的同行當然指的是西方同行,“西方即世界”早已成為心照不宣的常識。

壹、中國語言文字特有的民族性

中國文學是紮根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中的,當我們講述壹個民族的對象,比如中國北方農民堅韌的品性,其他民族的人也許就很難理解,這裏存在壹個溝通的問題。顧彬曾說,作家不懂外語是很吃虧的,很多水平很高的作品,因為翻譯太差而沒有影響,不被世界認可。理性地看,顧彬的“外語論”有壹定的道理。

二、純粹的民族性難以“走向世界”

純粹的民族性很容易淪為民族劣根性的展覽,當代文學極力挖掘民族性,而缺少了面向世界性的態度。。這在當代中國文學中較為顯著,慘無人道的血腥和酷刑都通過中國特有的民族性方式敘述出來,由審美轉為嗜醜,這滿足了西方人的獵奇心理,“他者”形象迎合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如莫言的作品就受到了西方人的青睞

中國現代文學中,阿Q是壹個地道的“中國形象”,然而魯迅並非止步於此,並非著力於刻畫中國舊社會雇工的癩瘡疤和那長辮子——中國特有的,而是將阿Q的民族性特征挖掘到整個人類的人性深層內涵中去,以人類***同特性——“精神勝利法”,刻畫出世界上每個人的靈魂印記。阿Q的世界性意義是同哈姆雷特、浮士德等形象相比肩的。

任何文學在堅守民族性的同時,也要奮力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並挖掘世界性,這樣中國文學才能走向世界。

三、“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與話語主導權

中國正是處於第三世界”的邊緣地帶,“世界文學標準”給當代作家和當代文學研究者帶來了身份認同感的缺失與危機感,“西方中心主義”就體現了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

概括起來,中國作家,尤其是當代中國作家難以“走向世界”,主要在於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差異,壹是“雙語寫作”的局限,二是純粹的民族性無法構成世界性,三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固有規定。

中國作家想要“走向世界”,壹方面要將民族性提高到世界性,這裏的“世界性”並非指“西方世界”,而是整個人類的特性;另壹方面也要堅守民族信仰與中國經驗,保持自信與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