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反在文言文的意思

反在文言文的意思

1. 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方向相背;顛倒的。與“正”相對。《察今》:“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②翻轉;翻覆。《詩經·關睢》:“求之不得,展轉反側。”

③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節,始壹反焉。”

④背叛;造反。《鴻門宴》:“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⑤違反;反對。《商君書·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

⑥類推。《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⑦反省。《淮南子·泛論》:“紂居於宣室而不及反其過。”

⑧反倒;反而。《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師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文言文反是什麽意思

動詞義: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從又從廠。“廠”音hǎn。本義:手心翻轉。

2、通“翻”。覆;傾倒。

反,覆也。——《說文》

以齊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孫醜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漢書·張安世傳》

3、反覆。

安反側於萬物。——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不思其反。——《詩·衛風·氓》

成反復自念。——《聊齋誌異·促織》

4、通“返”。返回;回歸。

使子路反見之。——《論語·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至竟而反。——《戰國策·衛策》

三年而反。——《墨子·魯問》

旬有五日而後反。——《莊子·逍遙遊》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吳均《與朱元思書》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戰國策·燕策》

則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5、未能遵守;違背。

天反時為災,地物為妖,民反德為亂。——《左傳》

6、往返於……之間。

寒暑易節始壹反焉。——《列子·湯問》

7、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與桑弘羊及燕主、蓋主謀反。——《漢書·李廣蘇建傳》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史記·項羽本紀》

8、反省。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禮記·學禮》

9、歸還;送還。如反籍:歸還天子之位。反璧:歸還璧玉,表示不貪取財寶。

10、回報;復命。如反始:報答祖先。反命:復命。

11、類推。

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12、反對。如反迕:不順從。反撥:猶言反抗;抵抗。

13、報復。如反把:反撲。反報:報復怨仇。反殺:報殺人之仇而殺人。

14、通“販”。如賤買而貴賣。

形容詞義:

1、相反的;對立的。與“正”相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呂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漢·賈誼《過秦論》

副詞義:

1、反而;相反。

反以我為讎。——《詩·邶風·谷風》

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唐·韓愈《師說》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方苞《獄中雜記》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唐·杜甫《兵車行》

名詞義:

1、姓。

3. “反”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釋

①<;形>;方向相背;顛倒的。與“正”相對。《察今》:“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②<;動>;翻轉;翻覆。《詩經·關睢》:“求之不得,展轉反側。”

③<;動>;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節,始壹反焉。”

④<;動>;背叛;造反。《鴻門宴》:“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⑤<;動>;違反;反對。《商君書·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

⑥<;動>;類推。《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⑦<;動>;反省。《淮南子·泛論》:“紂居於宣室而不及反其過。”

⑧<;副>;反倒;反而。《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師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朝三暮四文言文全部反翻譯.加每句話的意思.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宋國(今商丘)有壹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了壹大群獼猴,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也能夠了解那個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望.但是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獼猴們吃橡粟的數量,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眾多獼猴壹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壹會兒,他又說:“我給妳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 狙公:養獼猴的人. 2. 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獼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損:減少. 8. 家口:家中口糧.口:口糧. 9. 充:滿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壹會兒,不久. 12.匱:不夠. 13.限:減少. 14.恐:恐怕. 15.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 16.誑(kuáng):欺騙. 17.與:給.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就是“妳”、“妳們”. 19.芧(xù):橡樹的果實,俗稱“橡栗”. 20.足:夠,足夠. 21.眾: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飾. 24.起而怒:壹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25.皆伏而喜:都很高興而趴在地上(壹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伏:降伏,馴順.引申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詞.指代獼猴們.。

5. 文言文“中道而反”的反什麽意思

反:通“返”,返回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壹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麽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壹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壹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麽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壹樣的嗎?”

6. 罷在文言文的解釋

①<;動>;罷免。《芋老人傳》:“及為吏,以汙賄不飭~。”

②<;動>;停止。《論語?子罕》:“欲~不能,既竭吾才。”

③<;動>;結束。《琵琶行》:“曲~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廉頗藺相如列傳》:“既~歸國。”又完;盡.《朝天子?詠喇叭》:“只吹得水盡鵝飛~。”

<;形>;通“疲”。《過秦論》:“率~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論積貯疏》:“~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