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 夏至日太陽直射光線側視圖
[1]夜最短。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白晝越長,黑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長,白晝越短,南 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地球上距北回歸線越遠的地方,太陽光線越傾斜,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相比之下,此時北半球比南半球獲得的熱量多。壹般北半球6,7,8三個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而在北回歸線以北,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向南方運行,到西北方落下;在北回歸線以南,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向北方運行,從西北方落下。 因為海南全島都在北回歸線以南,所以海南在夏至日這天,日出時太陽在東北方,日中時太陽在正北方,日落時,太陽在西北方。 平時說的夏至日(壹般指北半球) 實際上是北至點,就是太陽直射點最北的壹剎那,是壹個時刻,不是壹天,其實妳仔細看看日歷會發現所有節氣都有壹個準確的時間,原因就在於此.但習慣上我們會把自己所在時區包含這壹刻的壹整天都叫做夏至日. “夏至”時節,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太陽在壹年中所能達到北半球最高的緯度,也是北半球壹 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壹天,且越往北白晝時間越長。過了這天,太陽的直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也就逐漸變短了。“夏至”是壹年裏太陽最偏北的壹天,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壹天,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壹天,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南到北呈遞增趨勢。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 夏至日圖示
“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晝長夜短這種變化,緯度越高的地區越明顯。那麽,這壹天中國不同地區白晝到底有多長呢?江蘇省天文學會天文專家嚴家榮介紹,根據這些地方在夏至日的日出和日落時間,計算出了白晝的長度(日落時間減日出時間):中國的最北端的漠河是中國晝長最長之地,晝長16小時56分;中國領土最南邊界曾母暗沙是中國晝長最短之地,晝長12小時16分。南北差距達4個小時40分鐘。 另外壹些有代表性的城市為:哈爾濱市晝長15小時43分;北京晝長15小時1分;濟南晝長14小時40分;上海晝長14小時11分;杭州晝長14小時7分;福州晝長13小時46分;廣州晝長13小時34分;香港晝長13小時30分。
編輯本段夏至飲食習俗
夏至節氣壹般在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為者,至有三義;壹以陰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陽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為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夏至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壹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壹屬陰壹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壹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周代夏至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饑餓。從漢代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宋代《文昌雜錄》: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誌記載: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夏至祭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壹盤蒲絲餅。有的地方麥糊燒(壹種用面粉調成糊在鍋中攤成極薄的大餅)供司竈、祖宗。也有搟面為薄餅,烤熟後夾以青菜、豆莢、豆腐等祭祖。 夏至是壹年“四時”之壹,標誌盛夏的來臨。與冬至開始數九壹樣夏至起也數“夏九九”。《夏九九》有很多版本,最能反映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湖北老河口市壹座禹王廟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壹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壹,開櫃拿棉衣。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壹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季節。《荊楚歲時記》說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蟲害。夏至是壹年中白晝最長的壹天,諺語: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漠河縣於1989年把“夏至”定為旅遊節。
編輯本段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壹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壹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壹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壹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壹屬陰壹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壹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壹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壹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壹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壹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裏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幹幹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壹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壹。棉花壹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註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壹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壹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過了夏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 如有夏旱,壹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註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壹項重要措施。
編輯本段特點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壹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壹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壹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壹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壹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壹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壹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壹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裏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編輯本段習俗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壹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壹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註意保護陽氣,著眼於壹個“長”字。 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壹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壹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稭編壹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壹次壹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壹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壹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壹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面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面條、豆湯和面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裏避暑。 廣東流行“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當地流傳著這樣壹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壹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壹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夏至吃餛飩則又包含壹種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願望。 史載,宋代宮廷中,每適夏至,禦廚們就包出壹種夏至餛飩,供帝後妃嬪食用。其實,宋代宮廷不光是夏至這個節令吃餛飩,壹年之中其余二十三個節氣亦均吃餛飩,故宋代宮廷便有壹道“二十四節氣餛飩”的著名面點,南宋高宗尤嗜食餛飩。
編輯本段農事
過了夏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壹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註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壹項重要措施。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反輻射放出的熱量多,氣溫繼續升高,故夏至日不是壹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壹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夏至後進入伏天,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迅速滋長漫延,需加強田間管理。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幹幹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壹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壹。棉花壹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註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夏至時節天最長,南坡北窪農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種,大豆再拖光長秧。 早春作物細管理,追澆勤鋤把蟲防。 夏播作物補定苗,行間株間勤松耪。 棉花進入盛蕾期,常規措施都用上, 壹旦遭受雹子砸,田間會診覓良方, 壹般不要來翻種,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制種田,嚴格管理保質量, 田間雜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強。 久旱不雨澆果樹,壹定不能澆過量。 麥糠青草水缸撈,牲口愛吃體健壯, 二茬苜蓿好脹肚,多摻幹草就無妨。 藕葦蒲芡都管好,餵魚定時又定量。 青蛙捕蟲功勞大,人人保護莫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