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radacua tsuneouis Miyake
別名
日本桔蠅、蜜柑蠅、王蜂、冬瓜蟲。
形態(圖4-52,4—53)
圖4-52 三種實蠅成蟲特征比較
柑桔大實蠅:1.示胸部背鬃序 2.示腹部側面產卵管長度
蜜柑大實蠅:3.示胸部背鬃序 4.示腹部側面產卵管長度
柑桔小實蠅:5.示胸部背鬃序
SCP前肩鬃 a.sa前翅上鬃 P.sa後翅上鬃
a.npl前背側鬃 p.npl後背側鬃 sc小肩鬃(1)—(9)腹節
圖4-53 蜜柑大實蠅
1.成蟲 2.幼蟲 3.幼蟲前氣門 4.幼蟲後氣門 5.蛹
成蟲外形酷似柑桔大實蠅,全體黃褐色,鬃毛壹般黑色。雌蟲體長(不包括產卵管)10.1—12mm,平均10.9mm,翅展17.6—20.2mm,平均18.2mm;雄成蟲體長9.9—11.0mm,翅展16.4—20mm,平均18.2mm。頭部黃褐色。單眼三角區黑色而有光澤,活蟲的復眼鮮綠色,壹般為褐色。幹標本復眼為黑褐色,顏面上有兩個黑色具光澤的楔形紋,靠近復眼的頰部上有三角形的褐色紋。觸角較細長,黃色至黃褐色。觸角芒黑褐色而基部黃色,與觸角等長或略長於觸角。胸部背面紅褐色,中央有兩個“人”形的褐色紋。胸部鬃序,肩板鬃兩對,背側鬃前後各1對,前、後2對翅上鬃均存在,小盾鬃1對。翅透明,黃褐色,翅痣及翅端斑黑褐色。腹部橢圓形,與胸部等寬,背黃褐色。腹背中央從基部達第5腹節後緣有黑褐色縱紋。此黑紋與第3腹節前緣的橫條紋相交成十字形。近第4腹節前緣左右各有1個黑褐色條紋,有的個體第5腹節上也有同樣的褐條紋。雌蟲腹部除末端3節可看作產卵管外,背面僅見5節,腹面可看到6節。雄蟲背面可看到6節。雌蟲因從第7腹節到第9腹節形成所謂產卵管,與其它腹節分離,第7腹節呈圓錐形,幾乎與第四、五節之和等長。第8和第9腹節平時常縮入第7腹節內,第9腹節是真正骨質化的產卵管,長2.1mm,末端呈三角錐形。雄蟲在第五腹節末端能看到更短的小節,有壹對骨質化的鉤狀器,末端為半透明的管狀,稱為陽莖。卵為白色,橢圓形,微彎曲,壹端稍尖,另端鈍圓,上有兩個小突起。長1.3—1.6mm,平均1.4mm,寬0.2—0.3mm,平均0.3mm。幼蟲初為乳白色,老熟時略呈黃白色,體長12—15mm,平均138mm,寬約3mm。口鉤發達,黑色長形,長0.21—0.38mm,前氣門丁字形,外緣成直線狀,略彎曲,有指突33—35個。後氣門發達,顯著骨化,有3個裂孔。裂孔較大,長0.14mm,寬0.04mm,氣門板周圍也有細毛群5叢,細毛比第二齡的明顯而粗短。蛹體長8—10mm,平均8.8mm,寬3—4mm,平均3.7mm,橢圓形,初淡黃色,後漸變為黃褐色,口器、肛門黑色。
表4-41 柑桔三種主要實蠅的區別
柑桔大實蠅 蜜柑大實蠅 柑桔小實蠅 1.無前翅上鬃 1.具前翅上鬃1或2對 1.具前翅上鬃 2.肩板鬃僅有側對,缺中對或極微小 2.肩板鬃常有2對,中對較短 2.肩板鬃2對中對較短 3.產卵管(第7腹節)與腹部(1—5節) 3.產卵管長度只及腹部之半,後端 3.產卵管不及腹部之半,後端狹小 等長,狹小部分長於第5腹節 狹小部分短於第5腹節 部分短於第5腹節生活史及習性此蟲1年發生1代,大部分以蛹在10cm以內的土壤中越冬,少部分幼蟲在落果中越冬,至翌年4月中旬,蛹開始羽化為成蟲,5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6月中旬為末期。卵在7月下旬開始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下旬為盛期,10月下旬為末期,11月上旬幼蟲開始脫果入土化蛹,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為化蛹盛期,翌年2月上旬為末期。在翌年2月間可見到個別幼蟲在落果中(表4-42)。
表4-42 蜜柑大實蠅生活史(廣西寧明,1960)
蜜柑大實蠅由於蛹的越冬場所不同,成蟲羽化時間有先後,壹般以向陽地羽化早。成蟲羽化時,先用頭部頂破蛹殼,爬出土面展翅飛翔。由展翅至起飛需時1小時左右。在壹天中8—15時成蟲羽化,其中以9—13時為盛期,占全日羽化總數的90%以上。雨後天晴羽化出土較多。羽化率的高低與土壤質地、含水量多寡、地勢高低有關。壹般土壤質地松軟,地勢平坦,含水量中等成蟲羽化率高,反之則低。成蟲羽化後至交尾產卵盛期前的時間,長達兩個月之久,此時大多數成蟲仍在桔園中活動,少部分在桔園附近的喬木、灌木和雜草中飛翔。成蟲多在柑桔樹樹冠的葉背上活動,在樹幹和葉面上活動的較少。成蟲常以蚜蟲、介殼蟲的分泌物及葉上的露滴為食,作補充營養,但食量較少。成蟲壽命40—50天。
成蟲多在晴天交尾,陰雨天交尾的較少。壹天中9—21時均可交尾,交尾時間長達11—25分鐘,並有多次交尾習性。
每頭雌蟲可產30—40粒,多在晴天產卵。壹天中9—20時均可產卵。產卵時,雌成蟲先在果面四處爬行,並隨時擡起腹部,將產卵管向下彎曲與果面垂直,用力刺入。壹般在果實的赤道線上產卵最多,占90%以上,臍部和蒂部產卵甚少,僅占3—5%。壹般壹處產卵1—2粒,有的多達3—5粒。產1次卵需時1.5—4分鐘。有連續多次交尾與產卵交替進行的習性。成蟲對糖、酒液有趨化性。卵產在果實的瓤瓣內。產卵孔圓形或橢圓形,長0.3—0.35mm。孔口多不封閉。孔口邊緣大多呈灰白色,少數呈黃褐色或黑褐色。卵孔周圍有不明顯的淡黃色暈圈,多數卵孔有黃色膠液溢出,呈露珠狀,幹後脫落,以後顏色較深,有龜裂狀。卵約經40—50天孵化。
幼蟲孵化後,在果實瓤瓣中蛀食,同時也可潛入種子內蛀食種仁。壹個瓤瓣蛀食完後,再轉至第2瓣為害。瓤瓣被害後,果肉不腐爛發臭,與好果無差異,至後期,未熟先黃脫落。早期產的卵孵化的幼蟲,由於果實小,幼蟲可將所有瓢瓣的內含物食盡;而後期產卵孵化出的幼蟲,由於此時果實已大,僅食害部分瓤瓣,便能發育成熟。因此,早期被害的果實外表著色好,容易鑒別,後期受害的果實,僅少部著色,被害果難於鑒別。被害果內幼蟲的密度,依受害的輕重而異。壹般每果內有蟲1—3頭,多的達6頭。幼蟲老熟後,多於上午咬壹脫果孔,爬出入土化蛹,也有少數在果內化蛹的。脫果孔孔徑2—3mm。脫果時,多在果落1天進行。但隨果實脫落的早晚而異。壹般落果愈早,幼蟲脫果愈遲,落果愈晚,幼蟲脫果則愈快。有少數幼蟲在果實未脫落時即可脫果而出。
幼蟲脫果以後,先在地表爬行5—30分鐘,選擇適當場所,鉆入土表3-6cm深處,當日化蛹。化蛹率高達99.5—100%,有部分2—3日後才化蛹。在田間向陽地的化蛹率為91%,陰坡地為81%。此蟲的發生為害與環境的關系極其密切。凡樹木多,蔭蔽度大,日照少,溫度偏低,濕度大的山地桔園適合此蟲的生存,發生為害比較嚴重,反之則發生較輕或完全不發生。蛹期的長短也隨環境而異。室內的蛹期最長246天,最短179天,平均213天,貯藏庫內的最長261天,最短215天,平均241天。
防治方法
參見柑桔大實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