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重要的音樂形式之壹是相和歌。
相和歌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繼承了周代“國風”和戰國“楚聲”的傳統,於漢代發展起來的樂府音樂的壹種類型。?
據《宋書·樂誌三》的解釋:“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也就是說,所謂相和歌,是指用彈弦樂器和管樂器伴奏,由壹人手裏拿著壹個叫做“節”的樂器,壹邊打著節拍,壹邊歌唱。所以“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當是相和歌的主要特點。
曲式結構
相和歌正式樂曲可分為引、曲、大曲3類。
引,即引子。梁沈約《宋書?樂誌》雲:“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宮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種。壹般沒有歌唱,僅用笛與弦樂器演奏。
曲,即中小型樂曲,大都是聲樂曲。壹般分為吟嘆曲與諸調曲兩類。這兩類曲的具體特點壹時難作定論。據有關文獻,它們均由若幹“解”組成。從歌詞來看,解相當於段。每壹曲的解,可多可少,沒有定規。如《白頭吟》為3解,《折楊柳行》為4解,《怨詩行》為7解。
大曲,即大型樂曲,壹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聲樂曲與器樂合奏曲。壹般器樂合奏專稱為“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