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是節日習俗之壹。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壹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1-4]?
端午食粽之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典故
粽,屬“籺”的壹種,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古人以柊葉、箬葉或菇蘆葉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裏,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壹璋玉瘞;糈用稌米,壹壁,稻米、白瑩為席。?
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時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並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物。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菇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菇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