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關於怎麽上好壹節小學音樂課的論文或上好壹節音樂課需要註意什麽的論文

關於怎麽上好壹節小學音樂課的論文或上好壹節音樂課需要註意什麽的論文

摘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應該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感受、體驗、鑒賞、創造性”的音樂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豐富的審美意識,即中小學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感受能力;首位

壹、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壹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壹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制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裏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哢吧、哢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壹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壹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啟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具有“有聲無形”的藝術特點,人們對音樂內涵的感知比較抽象。但是,音樂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情緒,總是能被人們所感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這壹方面,有的教師充分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啟發學生利用想象力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也描述出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課例:欣賞《種海菜》(小學)。

《種海菜》是電影紀錄片《潛海姑娘》的主題音樂。影片描寫秀麗的南海風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壹群潛海姑娘緊張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潛海姑娘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為檢驗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教師在不告訴學生音樂背景、曲名的情況下,讓學生先用心聆聽這段音樂,聽壹聽音樂中描繪出什麽景象,展現出什麽樣的意境。聽完音樂後,教師提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妳的腦海中曾經浮現出什麽樣的景像和意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大海、輪船、海鷗、大草原,有的說仿佛來到春天的田野裏放風箏,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夜空裏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來讓學生翻開課本找到這壹課,課本上有壹幅兒童潛水的插圖。教師介紹了音樂作品及作者之後,告訴學生這是電影的主題音樂,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每人為這段音樂做壹個標題。

學生興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復或相近的,學生***為這段音樂“制作”了68個標題,其中與海有關的占95%。如:《遨遊大海》《妳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麗》《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鷗》《海底世界真奇妙》;有壹些標題極富想象力和詩意,如:《彩虹》《美麗的夢》《太陽下的跳躍》《我坐上了輪船》,等等。

教師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貼切的語言表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老師給予的贊賞興奮不已。這表明,只要細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會得到發掘和提高的。同時,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純真天性和獨立感受,對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給以鼓勵。

三、結合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是文學藝術範疇中的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各有其表現特征,但相互間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審美意義、表現手法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目的是壹致的。音樂、詩歌有聲無形,而繪畫、舞蹈則有形無聲,它們相互結合後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

課例: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中學)。

該作品原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以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為歌詞而創作的壹首藝術歌曲,作品富有詩意,充滿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後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

課堂上先是播放這段音樂,在樂曲聲中,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海涅的詩,並踏著音樂的節奏輕盈地跳起了華爾茲,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舞蹈與詩歌融合壹體的完美與和諧,在有聲有形中加深了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有了壹定的理解。之後,挑選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著音樂即興輕歌曼舞,有位女生還忘情地舞動起自己的紗巾,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在這次音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壹項課外作業: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感受寫壹首小詩。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完成了作業。隨後,教師挑選出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伴隨著音樂,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他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他們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寫在臉上。壹些沒有交出作業的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濃烈的藝術氣氛彌漫在課堂上。

這情形印證了教育家卡亞爾所說的話:藝術感受體驗總是要通過壹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態度,無論是對藝術家本人還是對觀賞者,我們不可能身處於藝術形式的王國中而不參與到這些形式的創造活動中去。這次觀摩教學,令我們音樂系的學生感受到很大啟發。壹線任課教師形式新穎的音樂課,從某種意義上講,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新課標》的基本內涵,做到了基礎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在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上,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總結和借鑒。

壹是教育者應重視每壹受教育的個體。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要有耐心,要從學生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水平開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否定任何壹個學生。

二是教師應善於啟發,讓每個學生都有壹雙“感知音樂的耳朵”。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培養學生聽覺、感受音樂的前提。過去曾片面認為,中小學音樂課就是教壹首新歌、識幾個音符,音樂欣賞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感受的。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啟發,學生還是能夠懂得欣賞音樂的。學會欣賞,將帶給學生音樂感知的快樂,在這壹點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尤為重要。

三是教師要善於利用綜合藝術,通過各種藝術門類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幫助詮釋音樂,其教學手段變音樂的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形象、直觀、鮮活,極易帶動和感染學生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感受。

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過程。藝術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巨匠。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音樂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

五是音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功底,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要有獨創性和知識包容性。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的情感聯系、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應該說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