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礦產、礦業經濟、我國礦產資源

礦產、礦業經濟、我國礦產資源

礦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壹種重要物質基礎。人類很早就已開發利用天然礦物資源。早期社會以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劃分,正是反映了礦產利用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對礦產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對礦產利用的程度不斷提高。近代的工業化也可以說是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現在歐美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革命大多是在擁有煤、鐵的地區建立起壹批鋼鐵工業和機械制造業從而帶動了整個工業經濟的成長。隨後,又是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壹些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工業現代化極大地加速了礦產的消費,帶動了對礦產的更大需求。壹個統計說明,從1812年~1912年,即大致為工業革命頭100年間,在人口增長三倍的情況下,銅消耗增長80倍,鐵消耗量增長100倍,突破了在此以前礦產消耗與人口成比例增長的規律(詹森等,1987)。還有人估算,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幾十年間,礦產開采量已經超過了人類歷史幾千年中開采量的總和。20世紀60~70年代礦產勘查仍蓬勃發展,但進入80年代以來出現了礦業投入降低,礦業經濟萎縮的趨勢。不過,要看到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礦產的消耗量則仍保持迅速增長,例如,亞太地區這壹時期內銅的消耗量年均增長2.2%,鋼的消耗量年均增長8.4%(中國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1996)。另據31屆國際地質大會資料,認為到2050年世界對金屬礦產的需求量估計仍將會有成倍增長。

人類利用礦產的種類是逐漸擴大的,從金屬的利用看,1850年前只應用了Fe、Cu、Pb、Zn、Au、Ag、Sn、Hg等為數不多的十來種,到20世紀初,Mn、Ni、Al、W、Mg開始較大量地為工業利用,在前50年內又增加了包括Ti、Cr、Co、U等十幾種,而稀有分散金屬、稀土金屬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逐漸得到應用的。同樣,傳統的非金屬礦產只有硫、磷、石棉、雲母等少數幾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應用在冶金輔助材料、化工及化肥原料、光學原料、陶瓷及玻璃工業原料、建築及水泥原料、寶石及工藝美術材料等方面約近百種工業礦物與巖石。而像矽線石、藍晶石、紅柱石等高鋁礦物,沸石、矽灰石、透輝石、鈉質膨潤土、海泡石粘土、凹凸棒石粘土等礦物又都是隨著科學進步及新的需求成為新的非金屬礦產的。

礦產主要產於地下,是壹種地下資源。因此,開發礦業首先是要找到有礦產蘊藏的地點。然後進行必要的地質勘查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對地下礦產分布的控制程度,並取得能夠合理回收的肯定評價。經過勘查,使潛在的資源變為現實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石儲量。礦產開發進壹步的工作包括采礦、選礦等生產環節的礦山建設和相關的冶煉加工企業的建設。礦業開發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居基礎產業地位,這是因為它擔負著為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部門提供所需的礦產品及其初級加工制品等原材料的任務。對壹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礦產資源狀況是決定其經濟建設方針、布局、規模的重要條件,對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有重要影響。從世界來看,礦產的利用已達到很高的水平,1962年世界原礦生產產值為2350億美元,1973年為4300億美元,1983年為9890億美元,而1989年已達到11250億美元,即在20多年中增長了近5倍(朱訓等,1999)。壹個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形成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體現。現今發達國家人均礦產消耗量已達到10—15噸,目前世界上已形成西歐、北美和亞太地區三大礦產消費中心。亞太地區近20年來礦產消費增長很快,但礦產耗用強度和人均礦產消費量仍比較低。我國50多年來礦產人均消耗量已從不到1噸增長到今天的5噸。我國目前及可預見的未來壹段時間,95%的能源和75%的工業原料還是要取自礦產資源(朱訓等,1993),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必然要求礦產資源量的更大增長來保證建設的需求。

開發礦業是壹項具有其自身特點的經濟活動,其中涉及到價值、成本、長期投資、礦業權、礦產的國際流通等問題。礦產品的價值除與金屬或非金屬礦本身的價值高低、采掘、加工、運輸的成本有關外,還必然受到市場供需關系和價格變動的影響。礦山建設主要根據礦床的儲量及分布確定生產規模與生產年限、制定采礦方案、配置基礎設施,由此而確定首期和長期的資金投入。然而由於受地質條件、采掘、選礦、冶煉效率、運輸成本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礦業經濟效率總是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礦石的短缺是常常會出現的問題,尤其到壹個礦床開采後期要及時進行補充勘查,以期有新的礦體發現,延長礦山的壽命。為此,有的地區在開采期間,即按其收益的壹定比例預留下來這項資金。現在,人們也已普遍認識到由於礦產開發會帶來各種環境問題。因而,在礦業開發的投入中必須考慮地面勘探、開采、選礦、冶煉中所需的環境保護措施與治理費用。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是經濟轉軌中的壹個核心問題,在我國礦業開發領域裏,國有礦山企業為主體,同時,也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正確處理好礦業權管理中的關系,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吸收外資、完善市場運行機制、實現礦業資產合理流轉、促進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良性循環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礦產顯著局限在世界少數地區,因此,各國資源的互相補充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壹個重要條件。國際間礦產品貿易增長迅速,1963年貿易額為400億美元,1987年增長到4423億美元,29年間增長了約11倍(朱訓等,1999)。在世界經濟壹體化的潮流中,國際間礦產品的貿易及礦產勘查開發中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必將更快的發展起來。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種類較為齊全的國家之壹。截止2002年底,我國現已發現171種,其中158種都已有了探明儲量(陳毓川,2005)。有多種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礦產總儲量中占重要位置。據1991年估算,我國礦產資源總值可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53位。

在主要金屬、非金屬礦產中,我國擁有儲量居世界前列或具相當優勢的有:鎢、錫、鉬、銻、稀土、鉭、鈮、鈹、鋰、芒硝、菱鎂礦、重晶石、膨潤土、耐火粘土、石棉、螢石、滑石、石膏、石墨、煤,其中銻、錫儲量和產量長期居於世界之首,稀土儲量占世界儲量的五分之四,滑石、石膏產量占世界壹、二位。菱鎂礦是最大資源國和生產出口國。煤礦探明儲量及1990年原煤產量居世界之首。我國較豐富的礦產還有鐵、鋁、鉛、鋅、汞、硫、硼、高嶺土、珍珠巖、磷。但銅、鉻鐵礦、鈷、鉑族、金剛石、鉀鹽、石油和天然氣壹直是短缺的礦產。

50 多年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基本保證了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時期對礦產的需求,但隨著經濟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礦產資源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壹些重要礦產供需矛盾已日趨突出。例如目前鐵礦石和錳礦石自給率為 80% 左右,銅精礦為 38%,鉻鐵礦為 14%,鉀鹽為 6% ( 陳毓川等,1993) ,相應礦產品進口數字明顯提高,並形成較大的進出口貿易逆差。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對 21 世紀初期我國礦產資源需求和增長潛力所作的研究認為: 五種傳統大宗金屬礦產絕對需求量仍不斷增加,富鐵、銅的供需缺口將加大。鋁的前景不確定。冶金用的合金元素、非常用有色金屬、稀有稀土金屬、貴金屬需求量加大,其中鉻明顯短缺,金、銀、錳、鎳也有不足。絕大部分非金屬礦產需求旺盛; 磷、鉀需求增長更快,鉀鹽資源不足; 金剛石、石墨、重晶石、高嶺土、膨潤土需求量快速上升,除金剛石資源不足外,其他供應形勢尚好。能源礦產中,煤、天然氣供需關系趨向好轉,石油儲量、產量增長將低於需求量的增長。

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礦產資源的形勢,既看到礦產資源的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當前供需矛盾加大的嚴峻形勢。合理的加大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投入,爭取勘查工作有新的突破。同時,要做到開源與節流並重,保護礦產資源,合理節約地使用礦產,改進管理,革新技術,解決礦產開發過程中資源浪費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還要執行好立足國內為主,國外為輔,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方針,通過與亞太和世界主要礦產生產國家礦產品的貿易和其他形式的國際合作,努力改善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