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images/upload/2004/08/04/001053.mp3
專門用於喪葬或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哀樂的內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國現用的哀樂選自陜北安塞地區的民樂。20世紀40年代初,延安的音樂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區采風時搜集到壹首商調式哀樂。1942年劉誌丹的靈柩移置於保安縣(今誌丹縣 ),在陜北人民公祭劉誌丹的大會上,首次由安波為此曲填詞 ,演奏了這支歌,名為《公祭誌丹同誌》。當時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樂隊承擔了奏樂任務。自此這首商調哀樂逐漸在晉察冀等解放區流傳開來。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壹任指揮羅浪為此曲配置了和聲 ,作為軍樂隊的禮儀曲使用。
1936年,劉誌丹同誌奉黨中央指示率隊東征,不幸犧牲於山西中陽縣的三交鎮。1942年,黨中央決定將劉誌丹的靈柩遷移到他的故鄉----保安縣(今誌丹縣)。為使這次移靈儀式搞得隆重些,“魯藝”樂隊承擔了移靈奏樂的任務,並由馬可、安波等五名音樂工作者組成哀樂創作小組。他們根據當時廣泛流傳於晉陜壹帶的民間送葬等曲子,改編成了正式的哀樂。這支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哀樂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