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的意思是說不須向面外求佛,妳的自心即是佛。
唐慧能《壇經·機緣品》:“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壹切相即心,離壹切相即佛。”《景德傳燈錄·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明郎瑛《七修類稿·義理十五·十八重地獄》:“佛氏以即心是佛、妄行為業,皆目前者也。”
馬祖的“即心即佛”說,顯然是融合了佛教華嚴、唯識等理論,繼承了禪宗祖師們的思想,而且簡要直捷。這簡約化的命題,卻涉及到了佛教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彼此相關的問題:壹是佛性問題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徑問題即修行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問題即真正解脫的境界究竟如何。
僧人問馬祖為什麽說此心就是佛,馬祖回答那是為了讓嬰兒停止啼哭。僧人又問啼哭止住了又怎麽樣呢?馬祖回答說不是心也不是佛。這裏“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詮的手法。兩個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對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觀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為了破除學人對“即心即佛”的執著,強調不能執著此心即是佛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