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
壹、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所創。楊露禪,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著名弟子之壹,太極拳第七代傳人。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貴族,他們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
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太極拳老架中的壹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被推崇為“楊式太極拳”。需在此註意的是,楊氏太極拳分為養生架子與技擊架子,因此在習練時應當註意。
二、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創。武禹襄,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壹,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鄉楊露禪自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得以知其概要。
約1850年,武禹襄從其學趙堡太極拳。1852年,武禹襄親赴河南,在趙堡鎮從陳清平學習趙堡太極拳小架四十天,盡得其精妙,並獲贈《太極拳譜》,讀後大悟。返裏後,在鉆研趙堡太極拳架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
經數年研發,他創編出壹套“圈小勁捷、緊湊靈巧、勢簡技繁、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新型拳術,後人稱為“武式太極拳”。
三、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創。全佑,楊式太極拳名家楊班侯弟子,習練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
全佑之子鑒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復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壹家,形成了壹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人稱“吳式太極拳”。
四、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由河北省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所創。孫祿堂,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壹手之稱。1912年,孫祿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郝為真將自己所習太極拳心得傳於孫祿堂。
1918年,孫祿堂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壹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編了動作小巧輕靈,架高步活,柔緩圓活,轉換輕盈,運動方向變化多樣,步法進退相隨,運轉開合相接的太極拳新套路,自成壹家,人稱“孫式太極拳”。
五、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由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所創。和兆元,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壹,太極拳第八代傳人。
和兆元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與姿勢,大大增加技擊實用內容,並使架式更順其自然,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創編了壹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壹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壹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百度百科-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