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幾次頒給與合成氨有關的化學家?什麽時候頒給誰?
作者:薛城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第2232期 發布時間:2007年10月25日 本報訊 (記者 薛城)日前,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德國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Gerhard Ertl),理由是他發現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機理,並以此為開端推動了表面化學動力學的發展。這也是合成氨研究領域誕生的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自第壹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就開始應用哈伯-博施法合成氨,但是沒有人能解釋合成過程的作用機理。埃特爾成功揭示了氫原子、氮原子與金屬催化劑表面的作用過程,解答了這個遺留了六十多年的古老謎題。 截至2007年,氮肥領域的研究已經催生了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18年,德國化學家弗裏茨·哈伯因為發明合成氨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31年,卡爾·博施因為改進合成氨方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70多年來,埃特爾是繼蘭茂爾之後再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表面化學研究者。1932年,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曾經因為表面化學領域的工作獲得了諾貝爾獎。埃特爾開創的壹系列研究方法,為催化反應和表面化學領域的研究者廣泛使用,並創造了巨大的工業和經濟效益。 埃特爾獲獎的另壹個理由是,解釋了壹氧化碳在金屬催化劑表面轉化為二氧化碳的化學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