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聲音的政治:
1.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學者賈克·阿達利(JacquesAttali)寫過壹本有趣的書《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書中提出了壹個頗值得人們思考,但是又長期被人們忽視的問題:聲音在現代政治中的獨特意義和聲音本身的意識形態內涵。阿達利把看起來只具有生理和心理意義的“聲音”,變成了具有文化研究意義的聲音。在這壹副社會學的耳朵裏面,我們能聽到社會和歷史轟轟隆隆發生變遷的狀況,也能夠感受到聲音如何被巧妙改造修飾,最終成為當代社會裏面壹種“屬於私人領地的公***生活”。
比起眼睛,耳朵無法關閉,也就更無法拒絕外來信息的植入———這就讓聲音天然具有霸權性質。在我小時候,廣播喇叭安裝到了家家戶戶的墻上,每天早上6點準時唱出《東方紅》,用這種感恩的曲調,喚醒***和國全體人們的早晨。去性別化的聲音,同時也是拒絕個人處理自己的私人生活的政治權威的象征。阿達利關註聲音和權力之間的奇妙關系,讓我們領悟聲音的控制與塑造背後所具有的政治經濟學的內涵。聲音總是冒充自然和天籟,仿佛是自己在巧妙發生,但是,阿達利卻執著地告訴我們,聲音的塑造是如此“別有用心”,以至於它是通過差別化的方式,讓人們把壹種聲音看做是“噪音”,而把另壹種“噪音”看做是有秩序的音樂。
顯然,“聲音”具有更強大的暗示啟迪作用:也許沒有比聲音的意識形態更具有隱形的本領———如果我們看壹部說教體的電影會產生巨大的反感,但是,具有鮮明的政治含義的旋律,卻可以藏身到各種聲音中頑強地進入我們的耳朵;同時,聲音常常被人們看做是可以擺脫政治的內核的東西,“偉大的音樂”總是可以直入心靈,抵達人類的“情感本質”。在這裏,聲音的政治性,就在於其總是可以天然地隱藏這種政治性。
阿達利讓壹切堅信音樂是純粹的美的學者變得面如土色:“今天所謂的音樂常常不過是權力的獨白的偽裝”(P8)。如果我們總是在電影中聽到性感綿軟的聲音播報“國軍”的消息,而高亢明亮的聲音播放“解放軍”的消息,那麽,“高亢明亮”就成為政治正確性的象征;相應地,當“高亢明亮”被有效控制的時候,我們的政治感也就暗中被左右了。
在這裏,聲音的生產,也就成為社會意識形態體系化生產的壹個重要部分;與之相應,聲音的背叛,也就變成意識形態領域中各種文化力量較量的形式;而聲音與政治的剝離,也可以理解為特定歷史時期娛樂政治的成果之壹。這充分體現在音樂的聲音對噪音的壓抑和控制上。
阿達利把音樂聲音的變遷,看做是歷史變遷的後果。古代音樂脫身於神秘的儀式活動中,旨在喚起人們的迷狂;14世紀以來的音樂,則體現出弦樂的泛濫與宮廷譜曲的興盛,表達了貴族塑造聖樂的沖動;而中產階級的出現,則令“和音”成為新的音聲的秩序規範;由此,現代音樂對噪音的克服,就包含了現代理性、科學戰勝混亂和宗教的元素。阿達利勾畫了這樣壹幅聲音政治經濟變遷的圖譜:
半音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被接受,與商人階級的擴張正好同時,不會是偶然的;在20世紀的大震動與戰爭爆發之前,在社會的噪音揭竿而起之前,魯梭羅(LuigiRussolo)寫了他的《噪音的藝術》(ArtDeiRunmori),而同時噪音進入了音樂,就像工業進入可繪畫壹樣,這壹切也就都不會僅是巧合……工業大飛躍之際,管弦樂團開始被無節制、大量地使用;禁忌消逝了,音樂工業才興起將人欲導向商品,甚至到了諷刺滑稽的地步;搖滾樂、靈魂音樂和年輕人的反叛***同興起;卻又在年輕人被輕音樂生產方式所收編時消散;或者最後,獲準在財產國有制度國家內生產的嚴謹而壓抑的音樂模式,直接指定“社會主義”(如果真有那麽壹回事的話)為資本主義的繼起者,這種方式不論在把人規範化或在對純凈、單壹的完美的追求上,都比較有效和系統化些。(P11)
在這裏,特定的社會形式與特定的音樂聲音勾連在了壹起,技術科學、信息傳播與社會政治如果靈驗的咒語,把不同聲貝、器樂和嗓音組織在壹起,構造耳朵的傾聽與心靈的順從,也塑造聲音本身所具備的政治力量。
按照阿達利的邏輯,聲音就像是社會內部各種力量運轉變化的“預言”,可以從聲音中傾聽社會轉變時刻的轟轟雷鳴。他說:“每壹次社會的重大斷裂來到之前,音樂的符碼、聆聽模式和有關的經濟模式都先經歷了重大的變動”(P10)。如同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生,按照阿達利的方式來說,正是音樂對噪音的政治重組。從鄧麗君到李谷壹,聲音的內部充滿了較量與對峙,也隱含著妥協和承認,而正是通過這樣的壹個過程,聲音被重新整合,音樂再次壓抑其他噪音而顯示嶄新的魅力。
2.1980年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歌曲》雜誌主辦“聽眾最喜愛的15首廣播歌曲”活動。在沒有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的時代,組織者收到了25萬封熱情的群眾來信,評選出了***和國第壹代“流行歌曲排行榜”。其中,李谷壹演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引發了巨大爭議。相對而言,“15首”中,這首歌最有危險性:《祝酒歌》裏面是社會主義的積極向上的歡快情緒;《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歌頌美好的社會主義生活;《再見吧,媽媽》是英雄的歌唱;《泉水叮咚》優美單純;《邊疆的泉水清又純》贊美戰士的品德;《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雖然是愛情歌曲,卻是要把愛情轉化成為時代現身的健康情感……而這首《妹妹找哥淚花流》雖然歌詞唱出的是“階級仇”,但是,它的旋律、曲調和唱法,即它的聲音卻背叛了它的內容。在這裏,阿達利所講述的聲音的政治浮出水面:李谷壹用極其深情淒婉的聲音處理了“兄妹之情”,從而讓人們體驗的不再是親兄妹的階級仇恨,而是情哥哥與情妹妹的纏綿思念。
在這裏,中國流行音樂的復興,乃是“性”的聲音代替“無性”的聲音的過程。高音喇叭和集體合唱的聲音代表了無差別化的生活,同時也表征國家權威的集體主義訴求;而鄧麗君的悱惻與李谷壹的繾綣,卻構造了後革命時代欲望與情感的符碼。宛在耳邊的親切與極具呼吸感的私語,蕩漾著壹個時代的舟船慢慢搖櫓劃向歷史的海洋。弱聲、氣聲和電子器樂聲音的泛濫,成了這個時代“情感現代性”的標誌。正如迪斯科與樣板戲的對立顯示了兩種文化力量之間的矛盾,聲音正在重整80年代的生活範式。傳統的中國與現代的中國在聲音的交織中糾纏撕咬並最終分裂。
唯美主義最終打敗了泛政治主義,無論是張明敏還是費翔,都在助長磁性(性感)聲音對私人生活和個人欲望的召喚。有趣的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羅大佑和崔健的聲音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嗩吶、古箏、小號和電貝司創造了壹種反叛唯美主義耳朵的精神。“噪音”代替了鄧麗君的“麗聲”,崔健這些人似乎相信,只有嘶喊和吼叫,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也只有噪音的音樂,才能拯救衰弱無力、虛偽矯情的文化。現場感的聲音被制造出來的工業化的噪音淹沒,人們在搖滾樂聲音的狂歡裏,吼叫著對未來的擔憂和對政治的不滿。
顯然,從鄧麗君無意為之的喁喁私語到崔健刻意構造的噪音反叛,20世紀流行音樂的聲音內部充滿了道德對抗的能量和意義拼殺的沖動。人們用“溫婉的聲音”告別了國家主義的政治,再用“暴躁的聲音”表達嶄新的政治欲望。在這個激情四溢的年代裏,聲音的政治如同它所處的歷史,焦躁不安又奮然前行。
20世紀90年代初,懷舊的校園民謠和真摯的李宗盛歌謠,讓中國流行音樂逐漸走向世俗化政治的時段。吉他開始逐漸代替電貝司,鋼琴與弦樂的配合塑造出不同於電子合成器的壯觀,而對低音的迷戀裏面,則隱含了消費社會裏面純粹聲音欲望的誕生。“發燒友”讓聲音政治逐漸變成商品拜物教,聲音第壹次以毫無政治內涵的方式呈現出其娛樂政治的功能。
於是,壹種阿達利沒有註意到的現象誕生了:在商品邏輯和資本體制的推動下,“聲音”開始變成壹種“純粹的能指”,用千差萬別的差別來去差別化,用種種色彩斑斕的個性來塑造普遍的無個性,正是這種特定的抽象的聲音,才如此豐富多樣燦爛多姿,而又如此空洞無物、蒼白單調。
顯然,壹旦聲音被抽空了其內在的政治內涵,也就變成了壹種抹平個性、去除差異而拒絕承認階層矛盾和經濟差別的聲音。如同周傑倫的專輯《驚嘆號》所顯示的,盡管其中不乏重型搖滾的勁頭、進行曲的弦樂和狼煙般的鼓聲,同樣呈現周傑倫所代表的今天這個時代聲音的空洞:歌曲的唱風充滿表意的沖動,聲音的內涵卻昏暗不明;到處是喊叫的姿態,卻沒有可以值得喊叫的情感。
這正是對今年家喻戶曉、大獲成功的“中國好聲音”的絕妙闡釋:多體混雜的樂風,日益像是欲望脹滿的搖滾;而雜耍壹樣的幽默感與“發燒友”式的Hight歌,又註定“中國好聲音”是壹個失去了國家隱喻和文化內涵的符號。搖滾的嘶喊、Rap的瑣碎、Gospel的寧靜甚至BlackMetal的粗暴……任何音樂都可以成為21世紀流行音樂工藝化的唯美元素。除了聽不到肉嗓真聲,今天的音樂可以把任何對音樂的背叛都當做耳朵的浪漫消費品,可以把任何噪音的現場都變成張愛玲所說的那種精美的怨懟。“中國好聲音”不過是這種唯美主義耳朵所推崇的壹種“精致的重復”。
不妨說,“中國好聲音”也就顯示了阿達利意義上的聲音政治的特殊形式:當人們欣賞壹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的嶄新唱法,並驚嘆於這種歌唱者令人震撼的唱功的時候,“聲音”就變得如此富有魅力,以至於其“純粹的詩性”可以脫離其特定的歷史經驗和社會功能,變成單純的耳朵旅程。“變調”與“個性化處理”,令“中國好聲音”似乎在彰顯“草根歌手”的權力與多元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的勝利;但是,人們卻不願意看到或者沒有能力看到,“草根”和“多元”,恰恰是聲音政治的壹種新形式:“復雜多樣”的自我和聲音,乃是聲音造就混盲的服從感與迷醉幻覺的單純形式———沒有比這種純粹的聲音所提供的解脫感更令人覺得“解放”。“歌唱的自由”被“自由地歌唱”所代替,陷入多彩的聲音裏面,忘卻單調的生存,這乃是這種“千篇壹律的多元”聲音的特定政治效果。
阿達利的著作已經出版了40多年,而就今天中國社會特殊經濟和文化體制的狀況來看,這本書提出的命題,依舊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本文為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重大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大眾文化價值觀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ICS-2012-A-02)
轉載。原文地址:
聲音的政治_中國論文網
/7/view-3828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