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又稱“實利人”假設,這種假設起源於享樂主義哲學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學理論,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體現。這壹假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誘因,在於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企業中,人的行為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工作的動機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資本家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才開設工廠,而工人則為了獲得經濟報酬才來工作,只要勞資雙方***同努力,大家都可得到好處。
“經濟人”假設包括如下基本觀點:
1、職工基本上都是受經濟性刺激物激勵的,不管是什麽事,只要向他們提供最大的經濟利益,他們就會去幹;
2、由於經濟刺激在組織的控制之下,所以職工在組織中的地位是被動的,他們的行為是受組織控制的;
3、感情是非理性的,必須加以防犯,否則會幹擾人們對自己利益的理性的權衡;
4、組織能夠而且必須按照能中和並控制住人們感情的方式來設計,特別是那些無法預計的品質。
2、“社會人”假設
“社會人”假設又稱“社交人”假設,這種假設認為,人的最大需要是社會性需要,人在組織中的社交動機,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接受和喜愛等,遠比對經濟性刺激物的需要的動機更加強烈。只有滿足人的社會性需要,才能有最大的激勵作用。
“社會人”假設可概括為如下幾點:
1、社交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激勵因素,而人際關系則是形成人們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2、從工業革命中延續過來的機械化,使工作喪失了許多內在的意義,這些喪失的意義現在必須從工作中的社交關系裏尋找回來;
3、與管理部門所采用的獎酬和控制的反應比起來,職工更容易對同級同事所組成的群體的社交因素做出反應;
4、職工對管理部門的反應能達到什麽程度,取決於管理者對下級的歸屬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滿足到什麽程度而定。
三、“自我實現人”假設
“自我實現人”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施恩在總結了馬斯洛、阿吉裏斯、麥克雷戈等人的理論後,提出了以下自我實現人假設,並認為這種假設與麥克雷戈的“Y”理論假設是壹致的。
“自我實現人”假設的基本內容是:
1、當人們的最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轉而致力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尋求自身潛能的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2、壹般人都是勤奮的,他們會自主地培養自己的專長和能力,並以較大的靈活性去適應環境;
3、人主要還是靠自己來激勵和控制自己的,外部的刺激和控制可能會使人降低到較不成熟的狀態去;
4、現代工業條件下,壹般人的潛力只利用了壹部分,如果給予適當的機會,職工們會自願地把他們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的目標結合為壹體。
四、“復雜人”假設
施恩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調查研究中發現,人不只是單純的“經濟人”,也不是完全的“社會人”,更不可能是純粹的“自我實現人”,而應該是因時、因地、因各種情況而具有不同需要和采取不同反應方式的“復雜人”。
“復雜人”假設的基本內容是:
1、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且這些需要隨著人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每個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層次也因人而異;
2、人在同壹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會發生相互作用並結合為統壹的整體,形成錯綜復雜的動機模式。例如,兩個人都想得到高額獎金,但他們的動機可能很不相同,壹個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另壹個可能把高額獎金看成是達到技術熟練的標誌;
3、人在組織中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會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這就是說,在人生活的某壹特定時期,動機模式的形成是內部需要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4、壹個人在不同單位或同壹單位的不同部門工作,會產生不同的需要。
擴展資料
人性假設是管理理論的必要前提。古今中外雖對於管理人性假設的研究有粗糙與嚴密、素樸與科學之分,但就其探索的對象和目標來說,也有不謀而合之處。
首先是都承認管理的原則、模式的確定離不開對人之本性、地位的認識。孟子從“不忍人之心”而推出“不忍人之政”,即是承認人之善性乃國家管理活動的出發點。
而美國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更為直接地指出,在每壹個管理決策或每壹項管理措施的背後,都必定有某些關於人性本質及人性行為的假定。人性假設與管理理論、模式和方法之間的密切關系已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其次是中西管理人性假設都有脫離社會實踐,抽象人性的致命缺陷,因而都不可能了解人的階級性,不了解人的本質乃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也合乎邏輯地得不出科學的結論,這也表明了人們對待人性本質探討的壹般規律。
百度百科-人性假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