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敦煌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主創。靈山大佛梵宮繪制穹頂裝飾畫是他們迄今承擔的體量最大的繪圖任務,繪制過程幾乎匯集了代表當前敦煌壁畫創作最高水平的數十名畫家。
靈山大佛梵宮穹頂的壁畫《天象圖》,結合穹頂的獨特建築形態,依據唐代不空法師所譯《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以熾盛光佛、九曜星全圖、十二宮等為主要元素構成。圓心是祈福消災的熾盛光佛,內圈是九曜星,外圈是十二宮,分三個層次壹次排布與整個穹頂之中。二十八宿的圖案散布其間,並將佛教文化特有的飛天、蓮花、葡萄紋等圖形與整個畫面有機結合,每個穹頂四角各有壹飛天,守護四方。整幅作品呈現出四方天宇、高朗明麗,飛天騰躍,雲氣縹緲,天花旋轉的圖景,突出了天象圖的動感意向,展現了佛教曼陀羅意味的天象幻境。考慮到壁畫在靈山大佛梵宮整體的裝飾作用,以及所要展現的文化內涵,天象圖不過分強調天文學的意義,而是註重佛教意味和藝術表現,利用圓闊的畫面空間,在穩定中追求動勢,形成壹幅凝固而不滯重,流動而不散漫的畫面。為了展現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並與周邊環境色調相呼應,壁畫選取了唐代為主的風格,畫面以金黃褐色為主調,運用了寶像花,繞枝蓮花等元素。為了更好地把佛國的空靈與天象的幻境完美地融合,天象圖的創作在繼承發揚敦煌壁畫特色的同時,又從圖案、色彩上做了相應簡化,令各圖形之間既獨立又有聯系,使穹頂富有起伏變化的建築美感,營造出莊嚴華貴、圓融明麗、舒展大氣的佛教藝術氣息,以彰顯東方佛教文化之魅力。就風格的選擇,是因為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也是中西文化藝術水乳交融的重要時代。經繼承、發揚、創新後的唐代壁畫藝術可謂藝苑中的壹支奇葩,結合這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創作《天象圖》,才能夠體現出華貴圓滿、和諧大氣的完美風格,才能最終呈現出壹部精美絕倫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