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我們生來就很孤獨

我們生來就很孤獨

李誌有首《梵高先生》我很喜歡:

據說這首歌這是李誌最落魄的時候寫下的,他曾發誓如果沒有當時那種心境絕不會再去唱它。孤獨有時候是壹種特定環境下的情緒,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生來就很孤獨。只不過有時候孤獨會被其他情緒所掩蓋,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來思考,思考的越多,就越發的孤獨。

帕斯卡爾曾把人比喻成“能思想的葦草”,試圖把人類比喻成宇宙間偉大的事物,並且認為“人的偉大之所以為偉大,就在於他認識自己可悲。壹棵樹並不認識自己可悲”。不幸的是,當壹個人學會了思考,他不僅感受到自己的偉大,更感受到了那種深入骨髓的孤獨。就像壹棵樹並不會孤獨,但是壹棵樹如果有了思想,甚至想找別的樹聊聊天都做不到,那它該有多痛苦!據說這首歌這是李誌最落魄的時候寫下的,他曾發誓如果沒有當時那種心境絕不會再去唱這首歌。孤獨有時候是特定環境下的情緒,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生來就很孤獨。只不過有時候孤獨會被其他情緒所掩蓋,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來思考,思考的愈多,就愈發的孤獨。

《西遊記》中有壹回叫《木仙庵三藏談詩》,這壹回非常獨特,妖怪是幾棵修煉成了精的老樹,他們把唐僧騙過去,並不是像其他妖怪那樣要吃唐僧肉,而是在清風明月之下,風雅的作詩酬酢。這幾棵老樹,自打修煉成精,估計也就能互相聊聊天、談談詩,談久了難免會寂寞。恰好唐僧路過這裏,就騙過來聊聊天,結局卻很不幸,幾個樹精最後都被孫悟空和豬八戒打死了,都是孤獨惹的禍呀。

人的壹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試圖擺脫孤獨而不得的壹生。

馬斯洛把這個擺脫的過程解釋為人的五層需求層次,它們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尤其是最後壹層自我實現的需求,那些壹路戰勝孤獨漸漸偉大的人,站在某些事業的頂端,發現他們仍然擺脫不掉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往往會做出人意料的舉動,在大多數人眼裏就是“自我實現”。這往往可以解釋壹個皇帝出家去當和尚或者某個大文豪放棄優渥的生活隱居在湖邊類似的事情。

我也很孤獨,但是還沒到那麽高的層次。我的孤獨是物質精神雙重的。物質上只是溫飽,自然不會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掩蓋精神上的空虛;精神上缺乏足夠的成就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充實”。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其實中間那部分人更多,我就是中間的那部分。

在寫下此文之前,我剛剛繞著操場跑了若幹圈,這種孤獨感仍然揮之不去,以至於我不得不坐下來拿起筆。寫作的人,往往是孤獨感最強烈的人。他們有某種或深或淺的想法,找不到人訴說,即使有人願意傾聽也未必能產生***鳴,只好寫下來把情緒宣泄出來。但是有壹個事實無法被掩蓋,那就是閱讀的人無論如何用心也無法完全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的內心世界。壹個作者只要開始寫作,他必然是孤獨的,真正能與他對話的就只有他的文字。

當然,這不能成為作者放棄寫作的理由,即使沒人懂他。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當她第壹次向主人訴說她的阿毛的悲慘故事,引發了人們極大的同情。然而當她壹遍又壹遍講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人們反而厭惡她遠離她。如果祥林嫂會寫作,就不必追著那些冷漠的人去訴說心中的苦悶,這或許就是寫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