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歐流行的拉丁文書寫體。這個名稱是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所加的貶稱,被認為字體粗俗,且類似哥特式建築,故名。正式名稱是黑體。在中國亦稱花體。最早出現在9世紀末的瑞士聖加倫,是當時斜握鵝毛筆書寫成的書寫體。字母密集,呈方形,筆畫極粗,帶有棱角與花飾。較加洛林體華麗,但不易辨認。16世紀後,被羅馬體取代。有時仍用於某些出版物封面或文件的標題,起裝飾作用。
哥特體或哥德體是約1150年起至17世紀在西歐廣泛使用的字體,特點是非常誇張華麗。在德國,哥特體沿用至二戰結束。德文尖角體為哥特體的典型字體,在西方有時指代全部哥特體;有時也稱為“老英文字體(OldEnglish)”。數學用的哥特體(Fraktur)字母在Unicode的數學字母數字符號區段,分為U+1D504-1D537和U+1D56C-1D59F(粗體)兩個區間。字母長s則收錄於字母式符號區段(在U+017F)。這些字母通常僅用於數學,用來與其他字體的字母形成比對。壹般用途的文字選擇哥特類字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