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羅傑·弗萊人物介紹

羅傑·弗萊人物介紹

羅傑·弗萊

羅傑·弗萊(1866-1934),英國形式主義批評家,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開山鼻祖。英國著名藝術史家和美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壹。早年從事博物館學,屬於歐洲頂級鑒藏圈子的鑒定大師,後來興趣轉向現代藝術,成為後印象派繪畫運動的命名者和主要詮釋者。他提出的形式主義美學觀構成現代美學史的主導思想。著有:《貝利尼》(1899)、《視覺與設計》(1920)、《變形》(1926)、《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1927)等。

中文名:羅傑·弗萊

外文名:RogerFry

國籍:英國

出生地:倫敦

出生日期:1866年

逝世日期:1934年

職業:藝術史家,美學家

代表作品:《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

人物概述

作為壹個意大利古典繪畫的研究者,弗萊早已蜚聲國際,但他對法國現代藝術的推廣、對形式主義批評方法的確立,以及現代主義美學理論的奠基,卻使他名垂青史。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Clark)形容弗萊是“自拉斯金(Ruskin)以來影響趣味的第壹人如果說趣味可以因壹人而改變,那麽這個人便是羅傑·弗萊。”(RogerFry,LastLectures,introducedbyKennethClark,Cambridge:UniversityofCambridgePress,1939,p.ix.)

弗萊出生於倫敦壹個富裕的教友派信徒家庭,父親愛德華·弗萊(EdwardFry)是壹位法官。在去劍橋之前,弗萊就學於克利夫頓學院(CliftonCollege)。隨後他前往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College,Cambridge),成為劍橋秘密精英社團“劍橋使徒會”的壹員。他起初學習自然科學,後來又去巴黎,再後來去意大利學習藝術,最後成為壹名畫家。

1896年,他與藝術家海倫·孔貝(HelenCoombe)結婚。他們生有兩個孩子。不過,海倫不久就陷入嚴重的精神疾病。1910年,她終於被送進壹家精神病院,並在那裏度過余生。

1911年,弗萊與凡妮莎·貝爾(VanessaBell)墜入愛河,當時她正因為流產而處於艱難的康復期。弗萊給了她無微不致的關懷和照顧,而這些卻是她覺得無法從其先生、藝術批評家和美學家克萊夫·貝爾(CliveBell)那裏得到的。弗萊與凡妮莎保持了終生的友情,盡管當1913年,凡妮莎愛上畫家鄧肯·格蘭特(DuncanGrant)並決定終生跟他壹起生活時,弗萊早已心碎。

在經歷與妮娜·漢姆奈(NinaHamnett)、喬賽特·科特梅萊克(JosetteCoatmellec)等藝術家短暫的戀愛後,弗萊終於從海倫·阿恩雷普(HelenMaitlandAnrep)那裏找到了幸福。她成了弗萊余生最安全的感情港灣,盡管他倆壹直沒有正式結婚。

1934年9月9日,弗萊心臟病突發,摔倒在家裏,不幸去世。他的死在布魯姆斯伯裏團體(BloomsburyGroup)成員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他們對他的慷慨與熱情,壹直懷有敬意和愛戴。在弗萊的遺骨被安葬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教堂之前,凡妮莎親手裝飾了他的棺槨。而凡妮莎的姐姐、歐洲最偉大的現代派小說家之壹、弗萊的密友弗吉妮亞·伍爾夫(VirginiaWoolf)受托撰寫了《弗萊傳》(1940年出版)。

人生事跡

人物評價

弗萊的學術生涯是從意大利古典畫家的研究者與鑒定專家開始的。1899年,他發表了第壹本專著《喬瓦尼·貝貝裏尼》(GiovanniBellini)。壹直以來,弗萊都定期為《每月評論》(MonthlyReview)及《雅典雅神殿》(TheAthenaeum)供稿。1903年,他介入了《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Magazine)的創建工作,並於1909-1918年間成為該雜誌的編輯,使它成為全英最重要的藝術史期刊之壹。

與此同時,弗萊開始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史萊德美術學院講授藝術史。1906年,他被任命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inNewYork)繪畫部主任。也是在同壹年,弗萊發現了保羅·塞尚(PaulCézanne)的繪畫,開始將其學術興趣從意大利古典繪畫轉向法國現代藝術。

1910與1912年,弗萊先後兩次在倫敦格拉夫頓美術館舉辦了“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t)畫展,使得封閉的英倫三島藝術界跟上了歐洲現代藝術的步伐。但同時,也遭到了來自公眾、媒體與批評家的猛烈攻擊。他們認為法國現代藝術是垃圾,稱弗萊是“騙子”和“詐騙犯”。弗萊不得不寫作壹系列論文,舉辦講座,來為後印象派畫家辯護。這些辯護如今已成為美術史與批評史上最傑出的現代藝術辯護文獻。弗萊以獨立批評家身份,以獨立美學理念組織、舉辦畫展,也在現代藝術策展制度與批評制度方面,發揮了開創性作用。(參拙作《現代藝術批評的黃金時代:從羅傑·弗萊到格林伯格》,載《藝術時代》,2009年第8期;關於兩屆後印象派畫展,以及弗萊為之辯護的壹般史實,詳見拙著《20世紀藝術批評》第壹章“羅傑·弗萊與形式主義批評”,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0頁。)

1913年,弗萊創建了“奧米加”工場(OmegaWorkshops)。這是壹家設計公司兼公司化經營的藝術創作工作室。成員包括凡妮莎·貝爾、鄧肯·格蘭特等等。

1920年,弗萊重新編輯並出版了由他最著名的藝評文章構成的《視覺與設計》(VisionandDesign),取得了空前成功。這進壹步強化了他在英國批評界的領袖地位。該書迄今仍被認為是現代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最傑出的貢獻之壹。

在這本書裏,弗萊強調了“形式”比“內容”更重要,也就是說,壹件藝術作品的視覺特征,其重要性要超過它的主題內容。他認為,藝術家應該運用色彩與形式的安排,而不是主題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而這樣的作品不應該從它們是否精確地再現了現實的角度來加以評判。

1926年,弗萊應法國《愛藝》(l’Amourdel’art)雜誌之約,為大收藏家佩萊倫(Pellerin)所收藏的塞尚作品集撰寫評論,並於翌年出版英文版,這就是他的生平力作《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Cezanne:AStudyofHisDevelopment)。

此書是羅傑·弗萊對塞尚藝術的經典研究,它清晰、敏銳,具有高度的原創性,現在已被公認為這壹領域的典範之作。弗萊本人就是壹位畫家,他拒絕當時流行的批評模式,提出形式而非內容才是藝術最基本的表達元素。塞尚的作品最切合弗萊的理想——對自然的壹切方面賦予形式的表達。在此書中,弗萊既努力探究塞尚藝術風格的發展進程,同時也精密細致地推敲個別作品的內在構造機制。其結果是壹部文采斐然、生動活潑的書,對畫家和學習繪畫的學生而言它擁有技法方面的價值,它還為普通讀者提供了壹種充滿真知灼見的洞察,展示了塞尚藝術不可思議的魅力。弗萊的生前至友弗吉妮亞·伍爾芙認為此書是弗萊最偉大的作品。

1933年,弗萊被任命為向往已久的劍橋大學史萊德講席教授,並在劍橋開始了系列藝術史講座,但講座還沒有結束,他就悲劇性地撒手人寰。其後,講稿在弗萊的後繼者、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肯尼思·克拉克爵士的整理下,以《最後的演講錄》(LastLectures)為題,於1939年出版。

作品評價

羅傑·弗萊是國際公認的形式主義批評理論的創始人之壹,而形式主義則是現代主義藝術觀的基礎之壹。弗萊本人的理論來源大略有三個:壹個是德奧藝術史中的形式分析法,主要來自沃爾夫林(HeinrichWlfflin);另壹個是意大利藝術史中的藝術鑒定法,主要來自莫雷利(Morelli);再壹個是東方的美學資源,來自弗萊的朋友、著名漢學家勞倫斯·賓雍(LawrenceBinyon)。從沃爾夫林那裏,弗萊學會了以嚴格的視覺形式術語來分析藝術作品的風格結構、風格遞嬗與演化的規律;從莫雷利那裏,弗萊學會了近乎外科醫生般的嚴苛的鑒定技術,特別善於從壹般觀眾所忽略、通常也是畫家無意識的流露處,捕捉畫面的技術信息和形式特征;從賓雍那裏,弗萊學會了東方藝術家(尤其是中國藝術家)對繪畫的物質質地、材料性能、筆觸與書法價值的體認。

將這些不同的學理資源綜合起來,弗萊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形式主義-現代主義批評理論體系。然而,弗萊的思想體系,並不是鐵板壹塊、毫無演化的,而是可以明顯地讓人感覺到前後兩個階段。前壹階段(始於1906直到《藝術與設計》出版),弗萊重在為以後印象派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辯護。而後壹個階段(大約始於《變形》出版直至晚年),則當形式主義(特別是純粹抽象藝術)已成為其時的主流時,他努力修葺其理論基礎,從而竭力把自己的理論從教條化與學院化的趨勢中拯救出來。

前壹階段的主體思想,特別集中地體現在弗萊為兩屆後印象派畫展所作的辯護,以及《藝術與設計》中。我們不妨最簡單地予以概括如下:

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表達人性中最為深沈、最為普遍的情感,因此它在人的感官(視覺)的基礎上必定還會訴諸人的知性(或理解力),從而趨向於某種程度的設計或賦形。但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卻以人類心智中更為重要的側面的表達為代價,不斷追求精確化的再現科學,這種再現科學的最晚近的形態就是印象派。以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堅持個人表達的重要性,從而開創了現代藝術的賦形語言:以壹定程度的變形或者甚至抽象取代照相式的寫實主義,以純粹色彩與線條的造型,取代了光影與明暗法。(參見沈語冰:《形式主義者如何介入生活:弗萊與他的時代》,載《新美術》雜誌,2009年第6期)

但是,在弗萊生命的最後壹個階段,他越來越強烈地質疑作為現代主義基礎的形式主義原理,或者不妨說,他事實上已經走到了與那種被簡化了形式主義理論相對立的程度。甚至在戰前,弗萊的現代主義也以其對“古典性”的強調,從未放棄過藝術史的傳統遺產。弗萊本人放棄了——或者至少是修正了——壹度在他看是具有巨大重要性的形式主義原理,這壹點明顯地體現在出版於1926年的文集《變形》(Transformations)的導論中。在界定“再現在造型藝術中的意義與目的”時,弗萊說:“這始終是這樣壹種令人困惑的性質的癥結所在,對此,我並不羞於承認,在不同的時候,我提出過不同的解決方案。我肯定不同於彼時的立場——那時我堅持純粹造型方面的絕對重要性,而且幾乎是暗示,沒有別的東西需要考慮進來,而這時,我強調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繪畫的戲劇性可能的東西。”(RogerFry,Transformations,London:Chatto作為歐洲最傑出的美術鑒定家,他卻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之間面臨兩難選擇,結果卻壹無所獲;作為英國當時最著名的藝術批評家,他舉辦了兩屆後印象畫派展,卻成為名流和公眾責難的火山中心;作為劍橋最年輕有為的學者之壹,他卻遲遲得不到期待已久的史萊德講席教授的職位(SladeProfessorship),直到他生命晚年才如願以償。(關於弗萊的生平,參VirginiaWoolf,RogerFry:ABiography,London:HogarthPress,withanintroductionbyFrancesSpalding,London,1991;以及FrancesSpalding,RogerFry:ArtandLife,BerkeleyandLosAngel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0)

從1906年初識塞尚的繪畫,到1926年撰寫《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壹書,整整20年過去了。因此弗萊的這壹塞尚專論,成了他等待了大半輩子的機會。壹位科學家的劍橋學習生涯,壹位畫家的技法訓練,壹位鑒定家的敏銳眼光,壹位美術史家的知識積累,壹位藝術批評家的洞察力,最後,壹位塞尚藝術的狂熱愛好者和學習者,壹切的壹切,都風雲際會,水到渠成(關於弗萊生平及其批評理論的簡要介紹,詳見拙作《羅傑·弗萊的批評理論》,載《美術研究》2008年第4期,並作為附錄,收入中文版《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乃是弗萊壹生事業的最高峰,是他留給世人的壹份總結,壹份遺囑。盡管此後他還有著作出版,但它們無論在達到的高度,還是對後世的影響力,均無法跟眼前這本書相比。雖說《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只是壹本小冊子(譯成中文不足六萬字),它卻為塞尚研究樹立起了壹座難於逾越的豐碑。從風格上看,我們也可以識別它與塞尚繪畫的同質性,也就是說,它是壹個結晶體,各個層面都晶瑩剔透,熠熠發光。論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入之:或從他對塞尚繪畫的風格分期研究著手,或從他對塞尚繪畫的介質(油畫/水彩)探索入門;或以其對塞尚藝術世界的宏觀結構(拜占廷對抗巴洛克、古典壓抑浪漫)的剖分登堂,或以其對塞尚個別作品具體而微的分析入室;或從他最富特質的形式分析法擇路,以趨近其主要批評手法,或取道他對塞尚生平、性情氣質及其心理的分析,以探求其超形式的方法,等等不壹而足。所有這些角度無疑都是可能的,事實上,這些可能性恰恰構成了弗萊之後塞尚研究的主要趨勢(詳見拙作《弗萊之後的塞尚研究管窺》,載《世界美術》2008年第3期;並作為附錄收入中文版《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

《塞尚的靜物畫》構成了《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中弗萊對塞尚的白熱化評論的高潮。讀者可以看到,弗萊在這壹章中,將有關塞尚生平、時代背景、趣味時尚、美學思想種種,基本芟荑凈盡,只剩下高密度的形式分析。這些形式分析極其高明,可以毫不猶豫地斷為西方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中形式分析的最高典範。它已經引起了無數後來者的贊美之辭。“這是對這位大師作品的第壹部純形式分析之作。”(EugeneKleinbauer,ModernPerspectivesinWesternArtHistory,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71,p.7)“研究塞尚,裏昂奈羅·文杜裏(LionelloVenturi)的作品編目不可或缺對他的評論和詮釋,我則大大受惠於羅傑·弗萊《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MeyerSchapiro,Cezanne,NewYork:HarryN.Abrams,1952,p.30)“弗萊1910年首先拈出‘後印象主義’壹詞涵蓋塞尚和其他壹些畫家,17年後出版這部塞尚專論,又以原始性與巴洛克、古典與浪漫、色彩與素描等二極對立傾向揭示塞尚的風格發展,奠定了研究塞尚的中樞概念,成為理解這位大師的第壹必讀之作。”(範景中:《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中譯本封底評語)。而弗萊作為壹個批評家和美學家的地位,則早已舉世公認:“弗萊作為1910年前後英國現代主義事實上的創始人,以及他對20世紀上半葉公眾觀看和理解藝術的方式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使其成為那個世紀的精神領袖之壹。”(JohnMurdoch,“Foreword”,inChristopherGreened.,ArtMadeModern:RogerFry’sVisionofArt,London:CourtauldGallery,1999,p.5)以及,“弗萊有足夠的的洞察力認識到現代藝術的意義是兩重的:它不僅帶來了美學理論的激進修正,而且還帶來了壹場趣味革命。”(SolomonR.Fishman,TheInterpretationofArt:EssaysontheArtCriticismofJohnRuskin,WalterPater,CliveBell,RogerFryandHerbertRead,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3,p.110)

然而,弗萊並不滿足於僅僅為西方形式主義藝術史和藝術批評奠基,他還在1918至1934年的文章中,從他原有的批評理論中剔除了大量東西;而這個批評理論卻是他戰前經歷千辛萬苦才得以創立的。但是我們不得不認為,弗萊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全部事業的終極效果,遠不是變化多端、零碎任意的,相反,某些因素貫穿於他的批評生涯的始終。

即使是在敵意的包圍中為現代主義辯護時期,弗萊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後印象派繪畫,特別是塞尚的“古典性”的強調。在他進壹步深化其批評理論時,他的所作所為表明了他深深地介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程度。而在後期對原有理論進行調整與修繕時,他的早期思想不是被推倒了重來,而是明細化、精確化了:該舍棄的被舍棄,該突出的更加突出了。事實上,新壹代的讀者在弗萊的疑惑、他的社會目的感,或是在他蔑視壹切權威的性格中,能夠發現壹個更加令人同情的人物的誕生,而不是壹個被臉譜化了的“形式主義之父”的形象。

目前,筆者正在整理、選編並翻譯《弗萊藝術批評文選》(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即將出版)。文選既囊括了弗萊早期為兩屆後印象派畫展所作的著名的辯護文章,也包括他晚年的重要論文(例如《線條之為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段》、《繪畫的雙重性質》、《倫勃朗:壹個解釋》等等)。我希望,隨個這個文選的出版,我們壹方面能提高對弗萊寫作的多樣性及其範圍的認識,另壹方面,也能認清在所謂的後現代語境中,現代主義的復數性質,以及從它的誕生到被宣布下課的階段中的種種衍變與發展。

特別是,我們應當認識到,對弗萊晚年思想的重新梳理,絲毫也沒有削弱我們對這位偉大的現代主義理論的奠基者的尊敬,相反,在意識到他是怎樣壹個偶像毀壞者的同時,他還是怎樣壹個真誠的求知者和愛美者,我們反而會油然而生敬仰。畢竟,對他來說,捍衛對真美的追求,要比冒著被學院化和教條化的風險,去提供壹個封閉而又貌似圓滿的體系,重要得多。說到底,弗萊是壹個真實的人,壹個倚重現場感覺的批評家,壹個相信自己直覺與經驗的畫家,同時也是壹個蔑視壹切外部權威,信任自己的理性與內心律令的學者。即使在其60歲以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當他站在羅浮宮內,他也能夠“忘掉我的所有理論,我寫過以及想過的所有東西,並試著絕對遵從自己的印象”。(QuotedinJacqelinV.Falkenheim,RogerFryandtheBeginningsoftheFormalistArtCriticism,AnnArber,Michigan:UMIReserchPress,1980,p.127)與時同時,發自內心的強大信念與理智力量,最終使他成為壹位改變了20世紀思想進程與審美趣味的偉大的知識分子,足以與同時代的劍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JohnKeynes)相提並論。

參考書目

1.RogerFry,VisionandDesign,London:Chatto《視覺與設計》,易英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RogerFry,Transformations,London:Chatto《塞尚及畫畫風的發展》,沈語冰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RogerFry,LastLectures,introducedbyKennethClark,Cambridge:UniversityofCambridgePress,1939

5.ChristopherReed,ARogerFryReader,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96.

6.羅傑·弗萊:《弗萊藝術批評文選》,沈語冰編選並翻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7.CliveBell,Art,London:ChattoJ.B.Bullen,ed.,Oxford,1987.

8.CliveBell,OldFriends:PersonalRecollections,London:Chatto&Windus,1956.

9.CliveBell,SinceCezanne,NewYork:BooksforLibrariesPress,1922

10.JacquelineV.Falkenheim,RogerFryandtheBeginningsofFormalistArtCriticism,AnnArborMichigan:UMIResearchPress,1980.

11.SolomonR.Fishman,TheInterpretationofArt:EssaysontheArtCriticismofJohnRuskin,WalterPater,CliveBell,RogerFryandHerbertRead,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3

12.ChristopherGreen,ed.ArtMadeModern:RogerFry’sVisionofArt,London,TheCourtauldGallery,CourtauldInstituteofArt,1999.

13.DonaldA.Laing,RogerFry:AnAnnotatedBibliographyofthePublishedWritings,LondonandNewYork,1979.

14.FrancesSpalding,RogerFry,artandlife,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0

15.VirginiaWoolf,RogerFry:abiography,Lodnon:HorgathPress,1940.

(本文原載於《榮寶齋(當代藝術版)》,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