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嘴兒的拼音是:[wéi zuǐ ér],解釋:圍在小孩子胸前使衣服保持清潔的用品,用布或塑料等制成。
圍嘴兒,也稱圍涎、口圍、車肩等,在津郊又稱之為“轉脖兒”。其適用對象主要是嬰兒,系於嬰兒領下,為防口水和食物弄濕衣服。
在北方民間,“嘎拉”(gāla)是壹種圓形開口系在嬰兒脖子上用於接口水的“圍嘴兒”。人們至今仍保留“嘎拉”這個滿語固有詞匯的同時,又產生了“纏繞”乃至“戴”之義,或在壹定部位有了更大作為。
在《山東方言詞典》裏,就還有多個詞疑似與原始義的“嘎拉”(gāla)有關:
旮旯兒:圈兒。
圪垃:衣服、被褥等被液體洇濕後留下的痕跡。
造句如下:
圍嘴兒,是幼嬰兒系在脖子上的壹種實用性極強的飾物,起接住涎水或飯菜湯液的作用。
戴上圍嘴兒,現在可以吃飯。?
嬰兒常流口水在圍嘴兒上。?
這孩子的口水把圍嘴兒都弄濕了。
這個寶寶太可愛了,系著紅色的小圍嘴兒,打著愜意的小飽嗝兒。
給寶寶帶上壹個圍嘴兒,準備好壹件衣服,防止牛奶或配方奶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