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膽在突破地段集中兵力兵器
在1944年至1945年,蘇軍在蘇德戰場上全面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蘇軍接連實施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線從第聶伯河、維斯瓦河、奧得河壹直向西,直到柏林。蘇軍在這壹系列進攻戰役中,顯示了其戰役指揮的日臻成熟。而德軍盡管依靠某些久經戰陣的精英,不斷取得令人瞠目結舌的戰術勝利,但在戰役層次上已陷入無計可施的被動境地,在蘇軍強大的進攻面前只能節節敗退。
這壹階段,蘇軍實施的進攻戰役中,軍事學術上具有重要意義和規模巨大的當屬白俄羅斯戰役和柏林戰役。蘇軍在此時已占有兵力、兵器方面巨大的優勢,為實施上述戰役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1944年1月蘇軍在前往尼科波爾的道路上檢查繳獲的德軍G自行反坦克炮
1944年初,蘇軍分別在戰線兩頭動手。在北方,蘇軍突破德軍在列寧格勒附近的戰線,將戰線推進到納爾瓦—普斯科夫—諾沃爾熱夫壹線。在南方,蘇軍實施了規模巨大的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在德軍防線上造成了寬6530千米,縱深450千米的巨大戰略缺口。這是蘇軍在二戰中第壹次達成戰略突破目的。為了堵塞這個巨大的缺口,德軍抽調了所有的可以調動的力量,這嚴重影響了戰線 其它地段的穩定。最為重要的是,蘇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已經深入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右側後200千米。這時,據守蘇德戰場戰線中段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地段,成為了戰線上壹個巨大的突出部。
在線式作戰中,突出部是最敏感也是爭奪最激烈的地方。突出部外的壹方可以利用突出部的有利態勢,從突出部根部突擊,以合圍突出部內的敵軍。突出部內的壹方亦可利用突出部來切斷深入到自己側後方的敵軍。線式作戰中最首要的是保持戰線的完整性。在這個前提下,誰還能積聚起可以發起進攻的兵力,作戰的主動權就會在誰的手中。在白俄羅斯戰役中,作戰主動權無疑掌握在蘇軍手中。
蘇軍白俄羅斯戰役的總企圖是向明斯克進行向心突擊,首先啃掉位於白俄羅斯突出部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基本兵力,然後增強兵力並擴大進攻正面,以推進到蘇聯西部邊界。
蘇軍***投入四個方面軍的兵力進行這次戰役,即波羅的沿岸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2、 3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的任務是從維捷布斯克以北向別申科維奇和列佩利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近衛第6集團軍和第43集團軍相鄰側翼兵力在1個寬25千米綿亙地段突破德軍防禦,並協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殲滅德軍維捷布斯克-列佩利集團。
1944年6月26日陸軍對佩-2轟炸機轟炸奧爾沙北部郊區德軍抵抗樞紐部感謝信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應在兩個方向上實施突擊:壹個方向是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協同;另壹個是沿明斯克公路幹線實施。對維捷布斯克以南德軍防禦的突破,由第39集團軍和第5集團軍在16千米寬地段進行;而沿公路幹線的突擊則由僅為第11集團軍和第31集團軍在17千米寬地段實施。
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應在莫吉廖夫和別雷尼奇輔助方向上實施突擊,將德軍第4集團軍分割成兩部分。同時,該方面軍的積極作戰行動應該做到不讓德軍利用中央地段的兵力去穩定白俄羅斯突出部兩翼的防禦。方面軍以第49集團軍在12千米寬地段準備突破防禦。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兩個方向上實施突擊(兩個方向上兵力大致相等):以第3和第48集團軍在15千米寬地段從羅加切夫地域向博布魯伊斯克和奧西波維奇總方向實施;以第65和第28集團軍在14千米寬地段從別列津納河下遊地區奧紮裏奇向舊多羅季和斯盧茨克總方向實施,並從南面包圍博布魯伊斯克。 同時,方面軍左翼部隊負責牽制當面德軍,並做好向盧布林方向進攻的準備。
各方面軍的具體任務只規定到縱深160千米處,後續任務則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規定。
1944年6月蘇軍在白俄羅斯用炸藥炸毀德軍鐵絲網
白俄羅斯戰役的計劃表明了蘇軍統帥部已經具有了熟練組織戰略性進攻的能力。戰役企圖規定,戰役第壹階段消滅博布魯伊斯克和維捷布斯克敵軍集團後,就形成了寬達90至100千米的戰役缺口,從而為大量快速部隊突人縱深準備了條件,快速部隊又可以在明斯克以東縱深200多千米地區內合圍“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量兵力,這就造成了壹個寬約500千米的戰略缺口。德軍只能抽調其它地段兵力來封閉缺口(也就是保持戰線的完整性)。這又為蘇軍在其它方向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個戰役企圖體現了把戰術突破不停頓地發展為戰役突破和把戰役突破擴大為戰略突破的思想。在突破進程中,必將圍殲數個敵重兵集團。
蘇軍在戰役前,更加大膽地在突破地段集中兵力、兵器。各方面軍司令員規定,應把近75%的步兵師、近85%的炮兵、以及幾乎100%的坦克、自行火炮和飛機編入突擊集團。註意,這裏在只占進攻地帶寬度14. 3%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上述兵力、兵器。壹個集團軍的進攻地帶寬22-80千米,而突破地段僅6-12千米,卻集中了50%-80%的兵力、兵器。步兵師進攻地帶寬度下降為3.3-7.3千米,突破地段寬度則為1-1.5千米。突破地段每千米正面上火炮和迫擊炮密度為151-356門,每千米坦克和自行火炮密度為22-88輛,其中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集團為最高。各突破地段上的平均戰役密度比整個進攻地帶內的密度高3-4倍。在最重要的方向上,對德軍優勢達到:步兵3-4倍,火炮和坦克為3-6倍,甚至更高。這就保證了蘇軍高速度突破德軍防禦陣地。
1944年的德軍防禦陣地與1943年已有很大不同。隨著德軍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德軍的防禦縱深不斷加大。在白俄羅斯突出部、德軍防禦縱深高達250—270千米。除了戰術防禦地幅外,在縱深構築了四個防禦地區,數個中間防禦地帶和斜切陣地。最為堅固的戰術防禦地幅由兩個防禦地帶組成。主要防禦地帶縱深為5—6千米,由2—3道陣地構成,築有綿亙的塹壕,並以交通壕相連接。第二防禦地帶距前沿12千米。德軍防禦地帶基本上構築在許多河流的西岸,這些河流壹般都有大片沼澤地。攻擊這樣的陣地,如果仍按斯大林格勒反攻中那樣,部隊都成壹個梯隊進攻肯定行不通了。因為進到德軍第二防禦地帶時,沒有新銳的第二梯隊投入戰鬥,進攻速度肯定要降低許多,這對於整個戰役來說是極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