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陜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裏。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劍門蜀道沿線古跡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雲廊古柏三百裏,明月峽“飛梁架絕嶺”。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得以名揚天下。數百裏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陜交通的壹大屏障。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裏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壹,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壹關”、“蜀之門戶”之美譽。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築棧道30裏,設關守衛,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劍門風光,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鐘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軍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鐘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和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為四川省四大景觀,劍門關首屈壹指。歷史上有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是古劍門蜀道上的壹處重要關隘。總面積:186.2平方公裏。規劃面積142平方公裏。
劍門關是數百裏大劍山中段的壹個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劍,儼然壹道天然屏障。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這裏曾發生過壹百余次戰爭、十多位帝王蒞臨並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當年蜀將姜維憑借天險,曾拒魏軍十萬之師於關外。現存諸葛亮建關的遺址,古老的寺廟,珍貴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劍門四景(劍門細雨、梁山松濤、夕照絕壁、雪染翠雲)和劍門四奇(姜維石像、千年紫荊、松柏長青、劍山石筍)。
劍門關景區主要景點有:劍門關、劍閣道、劍門關樓、劍閣驛道、七十二峰、小劍山、姜公祠、姜維墓、鄧艾墓、鐘會故壘、金牛道、後關門、石筍峰、梁山寺、雷霆峽、翠屏峰、仙峰觀、古劍溪橋、誌公寺等。-
-天下雄關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0正中懸壹橫匾,書“天下劍門絕壁
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可惜,這座歷經千余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陜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壹塊長方形“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壹座更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劍閣旅遊業遭遇嚴重破壞,全縣受損景區達7個,受損面積達100%,劍門關景區也遭到壹定程度的破壞。為了恢復這個天下名關的風采,劍閣縣下大力氣進行重建和升級工作。根據同濟大學編制的總體規劃,劍門關景區將形成大劍門、誌公寺、雷鳴谷、五裏坡和翠雲廊5大景片,光前4個景片面積就達75平方公裏。整體風格為漢代風格,著力表現劍門關的雄、險、幽、深。
-旅遊資源
為了達劍門關景區導遊圖
到這壹建設目標,劍閣方面采取了多種措施。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壹體,它除山雄關險之外,還以峽谷的幽深、翠雲廊的秀麗、巖石的怪異、山洞的奇特而聞名,這裏風光名勝和文物古跡甚多。現已開發的有:大小劍山“七十二峰”、仙峰觀、梁山寺、翠屏峰、經皇洞、照壁、雷公峽、仙女橋、玉女峰、大小穿洞、舍身崖、壹線天、石筍峰、後關門、營盤嘴、姜維墓、幹河壩等景點。現在大劍山腳下有纜車可上石筍峰,然後攀登崖壁小徑,順環山天梯抵達山巔梁山寺和翠屏峰;或從後關門依山傍險的環山天梯抵達石筍峰,再從石筍峰攀崖壁小徑抵達山巔。梁山寺,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來此修行而得名。翠屏山下的“經皇洞”,據傳是唐明皇避”安史之亂”,經過該地,將金銀珠寶、佛經藏在洞裏面得名。在關樓東側扼劍門關險的山頂是當年姜維列營鎮守的“營盤嘴”,也叫“姜維城”。這裏還有清代炮臺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壹關”三個字。這些勝跡和傳說,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風采和稚趣,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三國文化
劍門關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的中心,這裏劍門風光
壁立千仞,地勢險峻,是由旱路出入四川的必經之道,是“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劍門關的三國文化積澱深厚,除正史《三國誌》有多處記載外,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數十處詳細描寫。至今,這裏的三國遺跡隨處可見,三國故事廣為流傳。
劍門關的修建和劍閣縣的設立就與三國有關。據《寰宇記》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輿地廣記》也記載:“蜀漢丞相亮以閣道三十裏至險,復設尉守之。”劉備在成都定都以後,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設立了劍閣縣,隸屬於劍門關,加強了對劍閣的防守,不僅如此,還以劍閣為中心,將漢中到成都的壹千多裏連成了壹個整體。保證了從成都至梓潼,穿劍閣過葭萌、白水,到陜西勉縣陽安關、漢中這條劍閣道的安全和暢通,為以後諸葛亮劍門關“蜀漢北伐浮雕”
出歧山、姜伯約伐中原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據有關資料記載,劉備在稱帝之前,曾四次往來於劍門關,加上《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敘述的劉備在進軍成都擊劉璋途中,又返回葭萌關看張飛和馬超廝殺,***往返六次之多。諸葛亮在出歧山伐魏時,也多次往來於劍門關,他上《出師表》後,“率諸軍北駐漢中”時,就經過劍門關。《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說他在向成都擊劉璋的途中星夜返回葭萌,用小計收復了馬超,第二十七回說他和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引十萬大軍圖漢中時,又來到葭萌下營,其間多次往來於劍門。
姜維與魏國將領鄧艾、諸葛緒在劍門關交戰,駐紮長達三月之久。《三國演義》中數十處描寫到劍閣。第壹百壹回“出壟山諸葛裝神,奔劍閣張_中計”敘述得非常詳細和精彩:“建興九年春二月忽報孫禮引二十萬軍來助戰,去襲劍閣忽壹聲梆子響,兩下萬-齊發,將張_並百余部將射死於木門道中至今劍閣行人過,尤說軍師舊日名。”
第壹百二回“司馬懿戰北元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時建興十三年春二月忽壹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叫人制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令右將軍高翔引壹千兵駕著木牛流馬,自劍閣直抵祁山大寨,往來搬運糧草,供給蜀軍之用。劍關險峻驅流馬,峽谷崎嶇駕木牛”。
第壹百十六回“鐘會兵分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卻說姜維引兵過了橋頭,正行之間,前面壹軍來到,乃左將軍張翼,右將軍廖化也。化曰:‘今四面受敵,糧道不同,不如退守劍閣,再作良圖’維疑慮未決。忽報鐘會鄧艾分兵十余路殺來。維欲與翼化分兵迎之。化曰:‘白水地狹劍門關古蜀道
路多,非征戰之所,不如且退,去救劍閣可以。若劍閣壹失,是絕路也。’維從之,遂引兵來投劍閣。將近關前,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起,旌旗遍豎,壹支軍把住關口。正是:漢中險峻已無有,劍閣風波又復生。”
第壹百十七回“鄧士載0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卻說鐘會離劍閣二十五裏下寨,諸葛緒自來服罪艾見軍容甚肅,心中不安,乃以言挑之曰:‘將軍得了漢中,乃朝廷大幸也,可定策早取劍閣。’艾答曰:‘以愚意度之,可引壹軍從陰平小路出漢中德陽亭,用奇兵徑取成都,姜維必撤兵來救,將軍乘虛就取劍閣,可獲全功。’遂置雲梯炮架,只打劍門關”
第壹百十八回“哭祖廟壹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維見人心思漢,乃以善言撫之曰:‘眾將勿憂,吾有壹計,可復漢室’,眾皆求問。姜維與諸將附耳低言,說了計策。即於劍門關遍豎降旗”
全書從壹百十六回到壹百十八回接連三回均是說的劍閣之戰。
在劍閣還有多處三國遺跡,如古關樓、武侯橋、武侯坡、插旗石、點將臺、營盤嘴、鐘會故壘、姜維神像、張飛柏、關刀樹、阿鬥柏、張飛井、棧道遺跡、孔明書箱洞、孔明杖、關刀河、關刀石、鄧艾墓、姜維墓、姜維祠、張王廟、印臺山、烽火臺、餵馬槽等等。
劍閣民間流傳劍門關翠雲廊景區壹角
的有關三國的故事就更多了,幾乎每壹處遺跡就有壹個生動的傳說。如張飛壹拳捶開壹口水井,諸葛亮在劍門關絕壁上藏兵書等等。劍門關與三國分不開,不僅從戰爭、人物可見,甚至連人民的生活也與之緊密相連。劍門豆腐的起源和發展就與三國文化有關,傳說姜維鎮守劍門關時以豆腐養兵,以豆渣餵馬,使兵強馬壯,終於打敗了鄧艾。(孫洪方、楊仕甫)
另壹說法:劍門關是古今聞名的雄關險隘,位於廣元南50公裏的劍閣縣大劍山口。大劍山-如劍,峭壁連綿,橫亙似城。山之中斷處,兩崖相對如門,故名“劍門”。劍門關為歷代軍事要塞,關內有當年姜維拒鐘會十萬大軍的姜維城,以及姜維洞、姜公橋、姜維墓等古跡。還有古剎梁山寺、舍身崖仙女橋、金牛峽、雷鳴峽、大穿洞、小穿洞、經、皇洞、翠屏峰、玉女峰等處勝景奇觀。
-翠雲廊
翠雲廊俗稱“皇柏大道”,北起廣元龍潭、昭化,經劍閣到梓潼,東南至閬中,有“三百長程十萬樹”之說。蜀道兩旁,古柏參天,濃蔭蔽日,郁郁蔥蔥,亭亭如蓋,行其道上,夏不知熱,冬不曉寒。現存古柏8000余株,相傳蜀漢大將張飛行軍至此,因山路崎嶇難以辨認,令士卒於蜀道兩側“植柏表道”,留下“張飛柏”的美談。今古道綠蔭森森,古柏參天,若壹條綠色的翡翠長廊,形成“翠雲廊”奇觀。後人有詩贊頌:“桓侯翠柏雄千載,七曲旌屏百仞檣。”
-劍門豆腐
簡介
“劍門豆腐”,指的是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劍門關生產的別具壹格的豆腐。
俗話說:不吃劍門豆腐,枉遊天下雄關。劍門豆腐是“劍門天下險”之所在地——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鎮壹絕。劍門豆腐品種之壹
特色
劍門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點出的豆腐不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來上口。在劍門關鎮古樸的小街上吃飯,隨便走進壹家,菜單上全是豆腐菜品,壹二百個菜名看得人眼花繚亂,沒飽口福先飽眼福。
豆腐是傳統的大眾食品,營養豐盛,能強身鍵體,療疾美容,延年益壽,古代成為“龍腦”。“劍門豆腐”,指的是四川劍閣縣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劍門關生產的別具壹格的豆腐。
歷史傳說
椐史料記載,它源於西漢,先在安徽,湖北壹些州郡的豪門貴族,達官顯貴府第中制作享用,後流行到漢水,淮河壹帶。劍門關鎮的豆腐制作技術起源於三國時期,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軍姜維在漢中被魏將鐘會,鄧艾打敗後,退到險隘劍門關。當時姜維營中兵疲不能戰,馬乏不能騎,眼看蜀北屏障劍門危在旦夕。劍門壹地方官忙向姜維獻計:閉關三日不戰,號今百姓家家磨豆漿,以豆腐犒賞士兵,以豆渣餵戰馬,待兵馬體力恢復再戰。此計確實很靈。使士兵和戰馬體力迅速得到恢復。三日之後,姜維僅引五千兵將殺下關去,大敗鐘會,使魏兵倒退數十裏下寨,解了劍門危急。
又傳當年唐玄宗入蜀途經劍門,因身體疲勞,又思貴妃,寢不安,食無味,人們給他端來壹碗劍門豆腐,他頓時胃口大開,壹時高興,便將這兒的特產黃豆封為“皇豆”。
工藝特色
劍門關鎮的豆腐以劍門山區礫巖油沙石土出產的黃豆為原料,使用來自劍門七十壹峰的“劍泉”水,經浸豆、磨漿、濾渣、煮漿、點漿、脫水等工序制成。劍門豆腐顏色雪白,細嫩鮮美,口感不澀,且有淡淡清香,並韌性極強。采用炒、炸、溜、燒、燉、蒸、氽、涼拌等烹調方法,可制作出200多個品種的菜肴
創新豆腐
劍門蜀道翠雲廊景區
現在到劍門關吃豆腐,還能吃到它的創新菜哩!所謂創新豆腐,分為創形和創味兩種。前者如水井豆腐,白盤中間倒扣壹玻璃杯,杯中三分之二是清水,水面上飄著壹朵蘿蔔雕成的小荷花。店家端上桌後囑咐:杯子是看的,不要碰。杯子周圍的什錦豆腐才是吃的。食客們便壹邊吃、壹邊看、壹邊猜這道菜是怎麽弄出來的,壹頓飯平白增添了許多熱鬧。
而創味菜的典型是懷胎豆腐。這是壹道象形菜,盤中有十幾個金黃色橢圓形的豆腐球。整盤懷胎豆腐像懷胎的母兔,兔肚子是雞蛋包豆腐、豆腐包肉餡,層次分明,各層味道迥異。
四大特色
千百年來,劍門人民創造了很多制作、烹調豆腐的方法,使之逐步形成了特色顯著的地方名產。與其它地方的豆腐比較,它的突出特色有四:壹是顏色雪白;二是質地細嫩;三是韌性極強,無論切塊、拉條、開片、切絲都得心應手,隨意成形,不碎不爛;四是味道鮮美,就是距劍門30公裏的劍閣縣城裏做的豆腐也比不上。據悉,縣城和其它地方將到門制作、烹調豆腐的好手請去,但做出來的豆腐無論顏色和味道都相差很大。致其原因有三:壹是劍門的大豆種在劍門山區的石沙地裏,土質幹燥,透風良好,產出的大豆蛋白、脂肪含量高;二是制作劍門豆腐的水,是來自劍門七十二峰的泉水,有豐富的礦泉質成份,所以豆腐特別好吃;三是制作方法精細考究,技藝獨特。
豆腐之鄉
劍門豆腐很講究烹調方法,有炒、炸、焰、燒、蒸、煎、燉和涼拌等80多個品種,近年來隨著劍門三國文化的開發,又制作了燈籠豆腐、懷胎豆腐、草船偷箭、水淹七軍、八陣圖等十多個新品種。劍門場僅千余人口,但經營豆腐的店家就有130多個。人們壹進入這個古老的場鎮,就仿佛到了“豆腐之鄉,只見店內桌上擺著豆腐,鍋裏烹著豆腐,籠裏蒸著豆腐,旅遊劍門的中外遊客和川陜公路上來往的行人進餐也無不在吃著豆腐。
劍門豆腐不僅質優味鮮,而且物美價廉,豆腐店經常承包豆腐席,每桌三、四十元不等,按質論價。壹、二人進餐時,隨點壹兩份,只需幾元錢就可飽食壹頓。總之,當妳遊覽劍門雄關之後,再細細品嘗壹下劍門豆腐,真是難得的享受。
劍門豆腐宴
目前劍門豆腐已經形成了壹系列的菜系,總***有壹百多道菜品。推薦:雪花豆腐、爛肉豆腐、神仙豆腐、熊掌豆腐。吉尼斯世界紀錄“劍門關豆腐王”
豆腐王
近日,位於英國倫敦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總部宣布:2003年9月28日制作的劍門關“豆腐王”獲準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大最重品嘗人數最多的豆腐。“豆腐王”長2.2米,寬1.2米,高0.9米,重量為3300公斤。
劍門豆腐幹
是指用劍門豆腐為原料,經過壓榨,鹵制而成的口感好,營養價值高,采用真空包裝的綠色休閑食品,有多種風味。散裝風味更具特色、當天制作的更美味。
-劍門關風景區
(壹)劍門關地理概貌
劍門山脈為龍門山支脈,其橫亙於廣元市元壩區和劍閣縣北境,東南延伸綿延數百裏,這裏群峰突兀,山濤雲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面略呈橢圓形,以低山地貌為主,山嶺密布,溝壑交錯,連山絕險,峻嶺橫空。
劍門山以天險形勝之地構成川北屏障,關隘險絕,兵家必爭。從昭化西北的天雄關起,北側有白衛嶺、雲臺山、毛家寨、摩天嶺、土地關。南側有:東山寨、劍門關、苦竹寨、小吊巖、研石寨、青強嶺。構成古蜀道著名險隘。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畏途_巖不可攀”即指此地。
劍門山的形成,是在漫長的地質構造運動中,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龍門山麓的劍門洪積堆,形成巨厚礫巖,出露地表,稱為城墻巖群劍門關組,亦稱劍門關礫巖。劍門巖由上至下,礫巖層次由多變少,礫徑由大變小,礫泥巖逐漸增多。巖層向東南呈不均勻傾斜的單斜構造,北坡陡峭,南坡漸緩,這些地質特點,鑄造了劍門山的奇險。
劍門山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在侏羅紀時期(距今約2-1.4億年),四川周圍隆起成山,盆地積水成湖,因受強烈風化侵蝕作用,山地為湖盆提供了豐富的沈積物。形成南北巴湖和蜀湖。白堊紀時期(距今1.4-0.65億年)劍門山脈正處在蜀湖北部邊緣龍門山前山帶,當龍門山強烈上升時,形成劍門洪積堆與劍門礫巖。在喜馬拉雅運動中,龍門山再次強烈上升
,劍門山再被凸顯,形成了今天的劍門山。
劍門山古稱梁山,由大、小劍山組成,為劍門山脈西南段,距今劍閣縣城30公裏,其山峻嶺橫空,危崖高聳,從東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長達百余裏,氣勢磅礴。主峰大劍山,峰如劍插,石壁橫亙,森若城郭,峭壁中斷,兩崖對峙,壹線中通,形似大門,故稱“劍門”。劍門地勢險峻,為秦蜀交通咽喉。
五子山為劍門山脈中最高山峰,海拔高程1330米,山勢尖圓,高插雲天。五峰之下,各生壹洞,第壹峰下的洞稱“老龍洞”,為劍閣縣聞溪河源頭,五子山區雨量充沛,峰高雲深,變化多端,有“五子晴嵐”自然景觀為州縣八景之壹。
劍門山區植被豐富,境內森林以常綠針葉樹柏,松和落葉闊葉樹榿,櫟及小量楊、桐、楓、榆等雜樹組成。境內有天然氣、膨潤土、沙金、鈾礦等礦藏資源。
(二)河流水系
劍門山脈積石阻雲,溝壑縱橫,下自成溪,劍門山匯集的雨水,都是順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由涓涓細流聚成條條河流,流經溪澗溝壑,註入清水江水系,匯入江陵江。發源於劍門山的水有西河、聞溪河、大小劍溪。西河源於五子山分水嶺西南,其流經劍閣縣境內東寶、武連、正興、開封、迎水、柘壩、長嶺等地,流經南部縣、閬中市匯入嘉陵江。聞溪河源於五子山分水嶺東南,流經鹽店、北廟、普安、聞溪至江口註入嘉陵江。大小劍溪,分別出源於劍門鎮黑山觀,漢陽鎮北蒲家溝,兩溪在劍門隘口至大石溝匯合流入清水江,清水江在曲回鄉張家註入白龍江後匯入嘉陵江。
(三)氣候
劍門山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比較適宜,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明顯。由於地理位置和多變地貌影響,垂直氣候明顯,小區域氣候差異大,出現海拔高程不同,氣候各異,高山頂和漕谷地氣溫
相差大。氣候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充分,但呈陡峭單峰型分布,時空分布不均,常有“東邊日出西邊雨”情形。劍門山區壹般年平均氣溫約15.4℃,年均降水量1039.4毫米,境內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全年無霜期約270天。秋冬兩季多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28.3小時。
劍門山境內各季氣候特征表現是:春季氣溫回升快,多春旱,寒潮,風沙;夏季天氣較炎熱,常有夏旱、洪澇;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秋綿雨,雨霧日多;冬季冷凍明顯,高山多雪,氣候幹燥。
春季:是南北冷暖氣流交換季節,境內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冷空氣活動頻繁,降雨日少,時有倒春寒。元月起,氣溫上升,溫和宜人,杏花、桃花、梨花相繼開放,山間野花爛漫,鳥語花香,滿眼春光。
夏季:氣溫高,雨量集中,盛夏時日最高氣溫在30-36℃之間,水氣蒸發量大,高溫高濕,7、8月份雨水集中,常有暴雨,山洪險出。但由於海拔高程對氣候的影響,多半山底氣候炎熱,山頂卻氣候涼爽,尤其是夏雨初晴,空氣清新,看彩虹飛架山間,恍若人間仙境。劍門關的梁山寺古為仙人修練之地,今為遊人避暑山莊。
秋季:是夏冬過度季節,北方冷空氣南侵,暖空氣退卻,境內霧雨日增多。此時山間雲霧環繞,景觀奇妙,如遇秋雨連綿,或行徑山間,漫步翠雲廊,另有壹番景致。清時劍州知州喬缽有詩雲:“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
冬季:是境內幹冷空氣最盛時期,冷凍明顯,氣候幹燥,風日增多。最冷為1月,氣溫低於零度以下的天氣不多,霜期短,12月上旬初霜,3月初終霜,山底平地少雪,但高山峰頂能看到雪景,遠山白雪皚皚,銀妝素裹。張問陶《劍閣遇雪》詩雲:“踏平泥鴻舊爪痕,寒雲迢遞接家村,關山歸夢今宵隔,風雪蕭蕭出劍門。”
-劍門關鎮
劍閣縣劍門關鎮,因居天下雄關——劍門關而得名,位於縣城以南14公裏,幅員面積132.7平方公裏,轄15
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05個村民小組4687戶17216人,現有耕地23857畝。國道108線橫穿其境。境內有“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劍門國家級森林公園”、“劍門國家地質公園”和“翠雲廊國家4A級景區”,旅遊資源、森林資源天然稟賦。近年來,該鎮在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以富民強鎮為目標,以產業發展為抓手,以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為主題,調優產業發展結構,搶抓機遇,狠抓落實,著力構建出了發展型、創新型、生態型、服務型、和諧型的新劍門。
地址: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鎮
類型:森林
遊玩時間:建議2小時
開放時間:
同劍門蜀道景區壹致,8:30-18:00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門票包含在劍門蜀道景區通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