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時有壹部地理傳說《瑯琊鄉音》曾介紹浮來山的由來:遠古時代,神仙浮丘公駕鶴來到還是洪水泛濫的的莒地,適逢壹山自東海而來,於是用道法定住。因是水上漂浮而來,故名以“浮來山”,又喚作“浮丘”。又有壹片樹林隨波而至,也用仙法定住,喚作“定林”。浮來山與老神仙道號相同,浮丘公認為有緣,便以此地為道場,修身養性。後來有壹條黑龍在浮來山附近為虐,被浮丘公移山而來,壓在山下。龍頭再山前,化為臥龍泉(在今定林寺前),龍尾在山後,化為龍泉(在今朝陽觀附近),以此向百姓謝罪。這座山便被稱為“佛來峰”。再往後,又從南海飛來壹山,即“飛來峰”,三峰鼎力,便成為現在的“浮來三峰”。
還有壹個傳說。莒地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片汪洋大海,這壹天,東海龍王擴建龍宮,嫌旁邊壹座山頭礙事,就想把它挪個地方。猛想起莒地近郊缺少山巒,何不將此山挪去,再把那裏的水收回東海?想到這裏,便命壹老龜馱起大山漂浮到莒。
山剛剛放定,就聽山上有壹童子破口大罵老龜。老龜這才發現,原來是龍王三太子在山上玩銀杏果,老龜不知道,所以將太子壹起馱了過來。老龜忙說:“妳別急,我再把妳馱回去就是了。”說完,太子坐到老龜背上,又被馱回東海去了。老龜回稟龍王:“山已安好。”東海龍王面對莒地這片汪洋,只用鼻子壹吸,水就沒了,成了壹片平川。
自此,被老龜馱來的山,就被當地的人們命名為“浮來山”;後來山上長出了壹棵銀杏樹,正是龍王三太子玩銀杏果丟落的種子長出來的。這棵銀杏樹慢慢長成參天大樹,年年結銀杏果,為人們享用。
定林寺前院中央,巍然屹立著壹棵枝葉參天古木,這便是“天下銀杏第壹樹”,定林寺內銀杏樹,樹齡達4000多年,樹高26.7米,周粗15.7米,遮陰面積達九百平方米,號稱“天下銀杏第壹樹”,也有人管它叫“銀杏之祖”,有著“活化石”之稱,參天而立,遠看形如山丘,龍盤虎踞,氣勢磅礴,冠似華蓋,繁蔭數畝。樹前地犀托著的兩塊石碑便可證明其樹齡。 據考證,該古樹種植於西周初年,系周公東征時所栽。史載周公東征曾路過“龜蒙”,於是有了踏足浮來山的可能。《左傳》中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 年),“公與莒人盟於樹下”。也就是說,春秋時期魯、莒兩國國君曾在該樹下結盟修好,可見當時此樹已成為名樹。
如果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那麽始建於東晉的千年古剎定林寺,則因了前院中這棵古老神樹,愈發香火旺盛。南北朝時期,莒籍劉勰曾在寺中居住,創作出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巨著《文心雕龍》。想必寺前古銀杏樹下, 也曾留下老先生或納涼小憩或著書立說的身影。
第壹怪就是“年過四千仍繁帥”。據《左傳》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由此推斷,此樹樹齡應該在4000年左右。清朝順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莒守陳全國立的壹通石碑上鐫七律壹首,詩雲:“大樹龍盤會魯侯,煙雲如蓋籠浮丘,形分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髻頭,史載皇王已廿代,人經仙釋幾多流,看來今古皆成幻,獨子長生伴客遊。”幾千年來,這棵古老的銀杏樹,歷經風風雨雨,但至今仍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其冠如華蓋,繁蔭數畝,陽春開花,金秋獻實,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年復壹年,生生不息。
第二怪是“國之會盟當華蓋”。據《左傳》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由此推斷,此樹樹齡應該在4000年左右。清朝順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莒守陳全國立的壹通石碑上鐫七律壹首,詩雲:“大樹龍盤會魯侯,煙雲如蓋籠浮丘,形分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髻頭,史載皇王已廿代,人經仙釋幾多流,看來今古皆成幻,獨子長生伴客遊。”幾千年來,這棵古老的銀杏樹,歷經風風雨雨,但至今仍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其冠如華蓋,繁蔭數畝,陽春開花,金秋獻實,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年復壹年,生生不息。
? 第三怪是“量尺競用媳婦代”。傳說在很早以前有壹位小生,趕考途中路過浮來山,聽說這棵銀杏樹有八摟這麽粗,就想親自來摟摟試試,於是就來到了定林寺銀杏樹前,以這個樹洞為記號,就從樹洞的右側開始摟起來,壹摟、兩摟、三摟......當摟完第七摟再摟第八摟的時候,恰好當時天下起了雨,有壹位上山進香的小媳婦躲到樹洞中避雨。在當時封建社會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小生無法摟第八摟了,但他很聰明,靈機壹動,就用手拃了起來,壹拃、二拃、三拃、、、、又拃了八拃,再拃就拃到小媳婦了,但當時雨沒有停,那小媳婦也沒有離去的意思,只好作罷,這時候,旁邊看熱鬧的人打趣的問:妳怎麽不量了,妳忙活了半天,又摟又拃的,這樹到底有多粗?小生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已經量完了,這棵樹有“七摟八拃壹媳婦”這麽粗(小生把小媳婦也當成了壹個計量單位)。
第四怪是“樹丫安桌可打牌”。這棵樹有“大八摟,小八摟”之說,是說這棵樹的樹幹下邊細、上端粗,大個子摟上邊是八摟,小個子摟下端也能摟八摟,因為稍向上點樹幹更粗。前幾年保護措施不太嚴格時曾有人在上面的樹丫安桌打牌。
第五怪是“樹丫育苗成大材”。大家看西邊的那棵小銀杏樹就是原莒縣博物館館員盧省三老先生1959年冬月,從大樹上邊的樹丫上移栽下來的,為此還作了壹首打油詩:此樹非是果仁胎,大樹懷中移下來,從此古樹有後代,壹九五九冬月栽。
第六怪是“樹枝長橑像拄拐”。大家看到樹幹上突起地樹瘤叫樹橑,樹橑又名氣根,是銀杏樹自我保護的壹種,起支撐作用,民間流傳的壹句歇後語:白果樹底下扔石頭——打橑,就由此而來。據說壹千年以上的樹才生長樹橑,所以根據樹橑的多少也可以測出樹的壽齡。
? 第七怪是“樹桿結果不須枝”。就是在樹的主幹上不用長枝條,直接生葉結果。
? 第八怪是“越老果實越可愛”。這棵樹王的果實和壹般的銀杏樹結的果明顯不同,別的樹結的銀杏果呈紡錘狀,大而長,而這棵樹的果子又小又圓,味道也特別好吃。
第九怪是“授粉距離百裏外”。銀杏樹是雌雄異株的,這棵樹是雌樹,最近的雄樹在西南方向的沂南縣境內,離此有60余裏,雖然授粉距離較遠,但樹王每年都碩果累累。
第十怪是“樹幹發聲豐年來”。1995年春,風傳“浮來山古銀杏樹發聲”,沸沸揚揚,壹時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境內外的許多好奇者,為探幽獵奇,接踵而至星夜廝守,親睹為快。銀杏樹發聲的時間多在春季晴天的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從晚八點到淩晨1、2點鐘不等,似有人緊閉雙唇從鼻腔內發出的聲音,只要壹出聲,即使有人用力的拍打樹幹,聲響也不會終止。史料記載,清光緒元年,莒州奉正大夫張竹溪所題浮丘八觀“詠銀杏樹”壹詩既有“老幹夜闌聞魈語”的句子,由此可知,由於古樹的種種神奇,莒人自古有崇尚山、樹的習俗。在他們眼中,山和樹是人與天地對話的媒介,因而奉為神靈,每有祭祀等活動,就要到神樹下祭拜。在莒地出土的原始陶文中,原始的“封”字就是對莒人崇拜樹的生動再現。及至解放前,莒縣民間仍流傳著崇尚神樹的習俗。當孩子夜裏哭鬧時,他們會用紅紙裁出壹張條幅,寫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行路君子念壹遍,壹覺睡到大天亮”,貼在神樹上,祈禱跪拜,據說十分靈驗。即使到了崇尚科學、不信鬼神的今天,“天下第壹銀杏樹”仍被奉為神樹。不同的是,它承載的是人們美好的願望和寄托。當地民間流傳壹說:每當銀杏樹發聲,必是太平豐年無疑。
浮來山素有“天官賜福”之美譽,民間亦有“人到浮來福自來,常到浮來福常在”之說。每逢農歷正月十六,附近居民都會聚集浮來山“趕廟會”。廟會上除了遊覽觀光、商貿娛樂,壹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就是祈福禳災,千年古樹便成為了祈福求壽者頂禮膜拜的首選“神靈”。
4000多年過去了,“天下第壹銀杏樹”以它頑強的生命力,見證著歷史更叠,世事滄桑;經歷了無數次自然災難和人為破壞,依舊生命不息,枝繁葉茂。臺風“達維”襲擊莒縣時,浮來山的很多大樹被連根拔起,惟這棵千年古樹巋然不動,毫發未損,令人震撼不已。
? “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秦柏漢松皆後輩,根蟠古佛未生前。”壹棵古樹,承載歷史,寄托未來,它正像“壹山壹水壹聖人”壹樣,標誌著齊魯文化的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