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朱基

朱基

趙亞夫,江蘇常州人,漢族,1941年4月出生,1966年3月入黨。曾任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所長、黨委書記,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十四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領導幹部、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扶貧先進人物、全國老區工作先進工作者、2007年度CCTV十大“三農”人物、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科技興農模範、江蘇省道德模範、5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江蘇人物、江蘇省對口援建四川綿竹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他將農村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追求。1961年,20歲的趙亞夫從宜興農林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鎮江農科所工作,50年如壹日,心系“三農”,不斷探索強農富民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先後24次赴日,引進消化再創新100多項新技術,推廣受農民歡迎的科研成果30多項,撰寫有《草莓品種栽培技術》、《無花果栽培新技術》、《草莓栽培技術圖說》、《桃樹栽培技術圖說》、《中國縣級市農村發展研究長三角篇——江蘇省句容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有機農業通俗講話》等專著。多次帶領農民和科技人員去國外學習先進農業技術,手把手培養出10多名全國、省、市勞模,組建了省內壹流的農業科技服務團隊,編寫多達百萬字的農民科技讀物。他積極倡導江蘇省丘陵山區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有機農業,先後引進推廣種植了180萬畝次的草莓、葡萄、桃、梨、果桑等應時果品,給農民帶來25.5億元的收益;積極創新產銷模式,1996年幫助農民建立了江蘇首家葡萄專業合作社,無償為農民解決銷售難題。他每年深入農村實際完成的調研報告,得到歷任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為全省三農工作發展起到很好的參謀作用。

他將農民的需求作為自己的工作要求。把致富農民作為畢生的追求,始終踐行“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每年免費為農民上輔導課100多場,累計培訓農民達30萬人次,句容境內連綿30公裏道路沿線範圍內,6萬畝農田畝純收入在萬元以上;3萬多農戶人均務農收入在萬元以上。在其指導幫助下,草莓在句容白兔鎮成功後,推向全國20多省(區)。葡萄在春城鄉成功後,推向南方13省(市)。日本水蜜桃在大卓鄉成功後,推向全市及丹陽、宜興。蔬菜、花卉采種成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蔬菜、花卉種子出口基地。還有無花果、日本砂梨、甜柿等也取得成功。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他作為壹名誌願者,去鎮江市最窮的村—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蹲點,幫助農民成立合作社,發展有機農業產業,七年時間全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不足3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成為鎮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被省領導譽為丘陵山區開發“句容模式”在全省推廣。在句容戴莊村的帶動下,丹陽杏虎村、丹徒五塘村也由貧困村變成小康村、示範村,今年又新增帶了3個村。丁莊村方繼生,種過桑樹養過蠶都失敗了,遇到趙亞夫後,兩年成為全市最大的葡萄專業戶,後又當上了全國勞模,現已年收入過50萬元。近幾年趙亞夫又著力開發難度較大的有機農業,現在有機水稻、生態養禽、養豬、有機牧草、有機草莓、有機山芋等都已獲得初步成功,建成了8000多畝規模的有機農業生態示範區。

他將社會的需求作為自身要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67歲的趙亞夫趕往震區調研,了解當地震前震後農業情況、自然地理條件、市場條件、農民對災後重建的希望要求等,指導建設了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並牽頭組建了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農民勞模援建團隊、選擇江蘇相應最先進適用技術移植綿竹示範園。在示範園建設中,趙亞夫同誌克服白內障及腰腿疼痛,18次去綿竹,吃、住在簡陋的防震房,拄著拐杖,深入地頭分析苗情,了解蘇、川風土差異,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多次舉辦講座,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宣傳現代農業理念,傳播實用科技知識,受到熱烈歡迎。在示範園的帶動下,綿竹15個鎮21個村培養112個示範戶、示範果樹293畝、發酵床養豬3300多頭、養雞6400多只,投產的草莓畝收入普遍在萬元以上,高的達2萬元,是當地同季作物的30多倍;發酵床養豬肉價每斤高出普通豬肉2~3元,每頭豬增收300元左右,在當地產生了轟動效應。國家發改委張平主任評價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項目是“西部大開發,東部支援西部的成功典型”。四川省委劉奇葆書記評價:“是18個省農業援建項目中最成功的”,贊嘆:“留住趙亞夫,四川準能富!”。

趙亞夫同誌先進事跡被《求實》、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站、新華日報等幾十家主流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他,讓現代農業技術紮根土地

2000年春節, 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角湖村村民李開明貼出了壹副對聯,上聯是:辛辛苦苦三百天,汗水灑盡責任田;下聯是:畝產千斤收成好,年終結算虧本錢。時任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被深深刺痛了,他上書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三農”問題該如何解決?

2013年1月,中央壹號文件發布,壹號文件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

而解決“三農”問題,走現代農業之路是題中應有之意。

趙亞夫,就是那個把現代農業送到田頭,讓技術紮根土地的人。本報記者沙艷秋

他是為農服務的“110”

1995年壹個下著春雨的春日,句容農民楊修林走進了趙亞夫的辦公室。原來,他種的桃子患上了蟲害,而這幾畝桃子關系著楊修林家的全年收入。趙亞夫二話不說,隨他來到桃園,認真為桃樹看病、配藥,並詳細指導他如何照顧桃子。

2006年中秋節那天,趙亞夫來到句容農民王柏生家中,和他壹道整地作壟,手把手教他草莓種植前期技術,在草莓地裏度過了中秋節。

也是那壹年的臘月,趙亞夫冒著冬雨來到句容,教當地的農戶桃樹修剪技術。他壹邊認真地向村民講解,壹邊親手示範剪枝。拇指般粗的枝條剪起來十分吃力,農民們心疼當時已年過花甲的趙亞夫,便勸他在壹邊指導農民修剪,就不必親自動手了。但趙亞夫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壹邊說壹邊剪,妳們就能更明白壹些。就這樣,趙亞夫花了近兩個小時完成了壹棵桃樹的修剪,在他的耐心講授下,農民們對剪枝技術有了全面的認識。

農民黃祥發至今都記得幾年前的那個三伏天,他家的青花菜苗出現倒伏現象,趙亞夫接到電話後立即從鎮江趕去,到達已是正午時分。趙亞夫沒顧上吃飯,就直接去了黃祥發家的大棚。大棚內的溫度更高,但趙亞夫全然不顧,他與其他農技人員仔細察看青花菜苗,現場會診到下午2時許。

句容市原大卓鎮水泥廠職工王巧娣下崗後找到趙亞夫想種桃子,趙亞夫冒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齊腰的茅草中幫她察看地形,觀測土壤,隨後又手把手教她種桃子。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桃大戶的王巧娣,提起這件事依然是感慨萬分:“趙主任壹到關鍵時刻就出現了。”

草莓種植大戶王柏生說:“趙主任對我們的那份熱心真是沒話說。我們隨喊隨到,比‘110’還要及時。”

為了讓農民致富,趙亞夫大年初三就來到了田頭。壹年365天,有200多天他是在農村度過的。句容戴莊的農民已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壹天不見趙亞夫,感覺心裏沒著落;兩天不見趙亞夫,感覺心裏在發慌;三天不見趙亞夫,壹定要知道他在幹啥。

在句容農村,農民們早已習慣看到壹位身著夾克衫、牛仔褲和運動鞋的,戴眼鏡的老人時常出現在田間地頭,詢問鮮果長勢,隨時隨地為他們答疑解惑。與他相知相識30年的市科協主席趙振祥說:“趙亞夫只有周日在家帶孫子。”

他是點土成金的金手指

1961年,趙亞夫畢業於宜興農林學院農學系,當年的同學都早早“洗腳上岸”,但他仍在與土地打著交道。

說到這麽多年的堅持,趙亞夫講了壹個小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的壹天,他到茅山老區的壹個村,當地的壹位農民招待他吃飯時拿出的最好的菜肴,是家中僅有的6只雞蛋。事後他得知,這幾只雞蛋是這位農民用來換日常生活用品的。趙亞夫被觸動了,他強烈感受到了作為農技人員肩上的責任。

1982年,趙亞夫去日本研修,在日本他第壹次接觸到了草莓,並敏銳地感到草莓在中國壹定能成為致富項目。在日本的壹年時間裏,他潛心研究草莓的管理栽植,很快掌握了露天與溫室草莓種植的全套技術。臨走時他放棄了回國可帶家用電器的機會,帶回了13箱農科書籍和20棵草莓苗。

回國後,趙亞夫帶著草莓苗來到句容白兔鎮解塘村,親自給農民示範種植。功夫不負有心人,露天草莓壹次試種成功,是當時常規農作物效益的2倍,農民看到了種植草莓帶來的收益,紛紛在自己的責任田裏種植。露天草莓成功種植後,趙亞夫又在此基礎上研究反季節大棚草莓,他運用新技術在冬季長出草莓,使草莓的收獲期增加到8個月。

此後,趙亞夫幾乎每年都要去日本,並與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聯系,不斷學習和應用日本的先進農業管理技術。壹批批高科技農業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區生根開花:冷藏育苗技術,使草莓提前壹個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提高畝產量10%~20%;復合種養模式,改變了施肥方式;草莓、越光水稻輪作,改善了土壤……

2001年,省政府要在茅山建立有機農業園。為做好前期規劃準備,拿出第壹手資料,當時年屆六旬的趙亞夫帶領有關部門人員深入丘陵山區,勘測最佳線路,他不顧眼睛白內障,腰肌勞損等疾病,壹天走數十公裏崎嶇不平的山路,跑遍了茅山腹地的每個角落,記錄了數萬字的第壹手資料,為建立茅山有機農業園提供了寶貴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