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白朗起義為什麽會失敗

白朗起義為什麽會失敗

白郎起義為什麽會失敗

白朗起義三年來,根據寡敵特點,善於避免虛、打東、打西、機動快、跑長途的攻擊,先後轉戰豫東皖陜甘五省,行千裏,與北洋政府軍二十多萬人作戰,不意敵眾,到處“劫富濟貧”,沈重打擊了各地封建勢力,沖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這次起義戰爭的失敗,客觀上是敵人強大,特別是“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統治鞏固了,力量可以集中在起義軍身上。 由於主觀上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缺乏明確的反封建綱領

這次起義戰爭雖然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但起義軍基本上始終堅守“打倒富濟貧”這個只能滿足農民暫時微利的行動,發動農民,用暴力奪取地主豪紳的土地,沒有破壞封建統治的基礎。 這影響了廣泛而深入地移動大勢,影響了部隊的大規模發展,不能在群眾中紮根了。 這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雖然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但是沒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正確領導,很難執行徹底的反封建任務。

很難引導起義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西進陜甘,是戰略上的失策

豫東皖地區袁世凱反動統治勢力比較強,但工農群眾的袁鬥爭相當普遍,群眾基礎比較好。 確實,孫中山領導的袁討伐失敗後,北洋政府加強了起義軍的“圍剿”,使起義軍舉步維艱。 但是,只要堅決依靠群眾,采用靈活的戰術,還是可以克服困難,在原來的地區繼續鬥爭的。 起義軍領導人只看到敵人兵力的增長,而看不到工農大眾中蘊藏的巨大反袁力量,因此做出了西進陜甘的決定。進入群眾條件比較差的地區,起義軍的作戰更加困難。

特別是進入貧弱、民族矛盾嚴重的甘肅省,困難越來越大。 甘軍的戰鬥力很弱,但起義軍正在受挫。 戰略方向上的這個錯誤,成為起義軍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關於西謀巴蜀,從當時四川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來分析,那裏的袁世凱論戰已經失敗,袁世凱已經加強了對該省的統治,再加上該省封建軍閥的勢力也相當強大,在這種形勢下,即使起義軍實現了入川計劃,能否站穩腳跟。

長期進行移動作戰,沒有建立山區根據地

從起義軍初期和中期活動的地區來看,具備建立根據地的客觀有利條件。 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山高嶺險,易守難攻; 當地農民的自發反抗鬥爭始終不曾間斷,而且深深支持白朗起義軍,“窮人家,甘心責備犯人; 乞丐想成為他的偵探”。但是起義軍沒有認識到建設根據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管有良好的條件卻不知道利用,沒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廣泛深入地動員組織群眾,打破了當地地主武裝,破壞了地方反動政權,建立了農民自己的政權。

保存和發展自己,使之成為消滅和驅逐敵人的根據地。 由於無依無靠、戰鬥順暢、流動,得不到可靠的補給和休養的機會,重蹈了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中流寇主義的覆轍。

靠攻城取物,未能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被強大敵人包圍阻止的起義軍在戰略上處於被動不利地位。 要擺脫被動,贏得主動,唯壹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戰鬥中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改變敵我力量對比。 白朗起義軍勇敢機動,但是,並沒有把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最優先事項。 據不完全統計,起義軍在5個省先後突破了縣城40個城鎮和無數個城鎮、關口。 但殲滅敵人正規軍100多人次,殲滅敵人1-3營6-7次。

剩下的大多是人數較少的民團、商團等地方武裝。 起義軍繼續包圍,主要目的是解決食物和機彈。

因為沒有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所以在戰略上總是處於被敵人包圍追趕的被動地位。 起義軍常在崇山峻嶺之間行走,便於利用山險殺“回馬槍”,伏擊追尾敵人。 很遺憾,他們不擅長使用這個戰法,結果,不僅失去了殲滅敵人的機會,而且被敵軍逼得走投無路,陷入被動地位。

缺乏加強部隊的有力措施

白朗強調大乘紀律,要求部隊不要侵犯勞動人民的利益。 但軍隊內部組織始終松散,缺乏嚴格的組織紀律,加上長期的流動作戰,缺乏必要的訓練,無法轉為正規軍。 在思想建設方面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搞民主主義革命,改變不了農民小生產者的淺薄政治眼光,克服了宗派觀念、家鄉觀念、自由散漫等弱點,最終落得自動解體、被敵人消滅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