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烏臺詩案是怎麽回事,是哪首詩?

烏臺詩案是怎麽回事,是哪首詩?

烏臺詩案:

本質:文字獄。 ? 詩作:蘇軾 《湖州謝上表》

時間:北宋元豐二年。 ?

涉案人物被告蘇軾。主控禦史何正臣,禦史李定

審理地點:禦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涉案緣由: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他作《湖州謝上表》,有壹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句中"其"為自稱,他以自己同"新進"相對,說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進"人物"生事"。就被新黨抓住了把柄,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對皇帝和朝廷變法不滿。

結果: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其弟其友,牽連被貶

提到文字獄,我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明清,那時候對思想管控嚴密。而宋朝壹直是重文輕武,怎麽也會發生文字獄呢,還是發生在大文豪蘇軾的身上。這就得從當時北宋的政治環境說起了。

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 ~1077)任用王安石變法。宋神宗趙頊是壹位很有抱負得君主,為了改變當時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開始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但是王安石變法理念是好的,具體實行起來因為所用非人,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導致變法失敗。

神宗不甘心變法就這樣失敗了,親自上陣主持新壹輪變法,史稱?元豐改制?,這也是?烏臺詩案?爆發的時候。

變法肯定要觸及到某些人得利益,於是出現了反對變法得?舊黨?(司馬光、歐陽修)。?舊黨?和?新黨?的辯論就從政見不同變成了人身攻擊、爭權奪利、排除異己,這樣壹來栽贓陷害、造謠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來了。

再說回?烏臺詩案?的主角蘇軾,蘇軾本人並不反對變法,但是性格直率在壹次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黨?被趕出京城。後來由徐州調任湖州。他作《湖州謝上表》,其實只是例行公事,略敘為臣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沒想到就是因為這首詩,讓自己成為了這場?文字獄?的主角。說白了,蘇軾就是新、舊黨爭的炮灰。

為啥蘇軾能成為炮灰呢:原因有二

第壹,蘇軾頭上的光環太亮,文壇領袖,他的詩文才華天下皆知。皇帝要變法,要控制輿論,必然會十分在意文人士子們的想法。而蘇軾作為文壇領袖,他對變法稍有壹點不滿,都會被有心人無限放大。皇帝其實也知道蘇軾無辜,所以沒殺他,但是也不能重用他,得拿他來殺雞儆猴呢,所以最後是把他貶往黃州,並且牽連了很多人,都貶了。

第二,我們的蘇先生實在是太過耿直,太愛說實話了。他其實並不反對變法,但是看不慣變法所用非人。就忍不住提提意見,這樣,新黨壹派就把蘇軾看成舊黨,找他麻煩。

後來王安石變法徹底失敗以後,司馬光等舊黨主政,完全廢除了新法,蘇軾又看不下去,耿直地又替新黨說了幾句公道話,舊黨就認為蘇軾是新黨壹派,又把他貶謫。

所以,我們的蘇大學士可謂是壹生多磨難啊,好在他心胸豁達,能苦中作樂。不然非抑郁了不可。

由此也能看出,蘇軾是個正直公允,坦蕩無私,不善趨炎附勢的磊落君子,可惜這樣高潔的品質很難在汙穢的官場生存。縱使蘇軾才高八鬥,也只能寄情山水,無法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烏臺詩案?既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文風的壹個轉折點。此後,他文風大變,不再鋒芒畢露,而是屬意老莊、曲情山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