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家中讀了壹篇關於美國著名作家傑克·倫敦《熱愛生命》的這篇文章,通過壹個淘金者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圈內遇難後,被朋友拋棄以後,最終戰勝饑餓,恐懼,傷痛,以及病狼的威脅,依靠自己堅韌不屈,頑強的意誌最終得救的事,表達出作者非常熱愛生命的情感.
這篇文章,讓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作者所要表達對生命的熱愛使我感觸頗深.
在生活中,我常常認為生命只不過是肉體包含的軀殼罷了,支配著人類的思想,意誌,行動,而卻沒有認識到生命也是我們的壹切,失去它就等於失去壹切的壹切.許多人都受著肉體的支配,如行屍走肉般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暗處,受外界壓力,生存困惑著,煎熬著,折磨著自己的生命,完全忘記生命的可貴.
在學習中,我通常認為學習只不過是為他人學習,而忘記了學習的本質,被動的接受教育,殊不知,學習是為自己的靈魂和生命更加充實,乃至於更加豐富精彩.時常想放棄學業,但是生命讓我繼續下去,不放棄追求科學的心理.
那些放棄生命的人們啊,在活著的時候,壹味的追求肉體上的享樂,而忘記生命已向妳發出警告:妳的生命正在走向毀滅,消亡.著名藝人張國榮,陳琳放棄他們寶貴的生命,有的因負重過大而死,有的又因情所困而死,這些人都沒有看到自己軀殼下的靈魂,只被那簡單的理由而迷惑著,不懂得熱愛生命的人,就仿佛失去了靈魂,被那肉體和大腦支配著,從事著壹些不被生命眷顧的事業.
還有,現在的青年人不顧生命的反對,吸煙,酗酒,賭博,吸毒等等壹些陋習,摧殘著寶貴的生命,使生命千瘡百孔,腐爛不堪.而在夕陽紅中那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們,他們是多麽的熱愛生命啊,每壹天都生活的非常快樂幸福,為別人著想,並且善良,和睦的與別人生活,他們的生命是高尚的,純潔的,他們的心是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
熱愛生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使我們的肉體與靈魂充分結合並且升華.每個人都要有著這樣的精神力量,這樣強大的力量會使我們像文章中堅韌不屈,頑強拼搏不放棄生命的那位淘金者壹樣,讓我們對待任何使我們產生放棄生命念頭的時候,勇敢的戰勝困難,努力向前,最終走向成功.
的
老人與海讀後感 我讀過許多書,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壹本書, 讓我體會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這麽壹個故事,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 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於釣到了壹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 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壹邊,再歸程中壹再遭到鯊魚的襲擊, 他用盡了壹切手段來反擊。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壹條脊骨。盡管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麽 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誌。這本書向我們揭示了這樣壹個真理: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壹 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以前,我做什麽事只要有壹點不順利,就會退縮,有時還會說上幾句垂頭喪氣的話。在 學習上,我只要有幾次考試不是很理想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考不到好成績。《老人與海》 中,主人公與鯊魚搏鬥,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紮。刀子折斷了,他用 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用舵把來打。這本書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說明了人無論怎樣,最怕 的就是沒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車的馬達,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妳做壹件事有了信心, 妳就等於成功了壹半。這本書中主人公充滿信心、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嗎? 自從讀了這本書之後, 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學習上不再因為壹兩次不順利而失去信心, 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試的那壹天,上午的兩門功課成績,我沒有班裏的某 壹個同學好,但是我並不服輸,反而信心倍增,決心打壹個翻身仗。下午的語文考試,我做 每壹道題目都格外仔細。果然,我語文考試是班裏的第壹名,總成績上,我也是第壹名。 今後,我不管遇到什麽困難,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我要感謝 書,感謝它讓我學到了那麽多知識,感謝它讓我懂得了那麽多道理,感謝它讓我知道自己的 不足,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使我成為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 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回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於為他所鐘愛的硬漢 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 哥的剛毅性格,已經成為小說的表面。通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贊人類的永恒價值,才成 為小說的真正主題。《老人與海》中展現了哪些永恒的價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亞哥連續出海八十四天了,壹條魚也沒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壹樣藍, 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 上去,說道:“他沒多大的自信。”“是的。”老頭兒說,“可是我們有,妳說是不是?”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 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 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 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著, 唯壹能確定的必然, 就是走向死亡。 除此之外, 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 既然人是靠偶然活著的,那麽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 那麽多天的背運之後, 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著就必須自信, 不自 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為桑提亞哥有著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 寬容和理解。在這裏,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系。《老人與海》的主要篇幅,是 描寫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 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馬林魚和各種鯊魚糾纏、 搏鬥了三天三夜的 經歷。 通過海明威淋漓盡致的描寫, 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亞哥與命運作殊死抗爭的悲壯與 崇高。 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是壹副十八英尺長的魚的骨架, 骨架上唯壹完整的是魚頭和漂亮 的魚尾巴。 從物質上來說, 老人搏鬥了三天三夜的結果是失敗了; 但從人的精神、 從人的自信自尊, 從人勇於和命運作竭盡全力的抗爭來說,桑提亞哥取得了勝利。 說到底,人的真正勝利也只能是精神的勝利。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的成 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氣魄的勝利,才使我們感動,才 使我們和追隨老人的孩子壹樣,為他的悲壯落淚。
奮勇向前的激流 ——讀《家》有感 高壹十九班 謝源 《家》 壹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壹代青年的歷程。 覺新、 覺民、 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 中。這裏,我只想談談最耀眼的覺慧。 我猜想,這個形象的出發點,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壹個舊禮教的叛徒,壹 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壹點新 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壹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歷 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妳以為妳這樣做,妳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 變嗎?妳以為妳這樣做,妳就可以使那個小孩壹生免掉凍餓嗎?……妳,妳這個 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蒙住耳朵走進房裏, 頹然道: ‘吃醉了, 吃醉了。 ’”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 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於反抗,並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著沒有壹刻停留的綠水走向 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蛻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著令人惋惜結局的鳳 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 透過巴老的筆, 我們能看到兩個字: 反抗。 “是的, 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家的另壹個特點是滿溢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如 巴老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著壹個沈重的主題,字裏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 和鬥誌。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 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麽地方去! ”“我 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壹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書裏的人物,埋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的澆灌、照射下生長。而 有著壹層溫室護罩的我們,卻是脆弱的,有時甚至喪失了可怕的鬥誌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 道學馮樂山, 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 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 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 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壹書是寫在中國社 會劇烈大變革時期壹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 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 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壹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壹個典型人物。 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壹個舊禮教的叛徒,壹個幼稚然而大 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壹點新鮮空氣,在那 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壹個人物,他有著新思 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 並且最終沖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 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向 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壹個特別顯著的氣息:到處閃耀著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 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 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壹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壹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 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 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 官職, 隨意支配人, 在無形中, 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 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 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 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 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沈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 的壓力自甘墮落。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 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 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紮最後作 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 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麽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 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麽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 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壹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 唯壹的海流去。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對於很多沒去過巴黎的人,巴黎聖母院更多時候是壹本書名和壹個痛苦的故事.她的名字和雨果緊緊相連,這位19世紀法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以及浪漫派戲劇的創建者,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為巴黎聖母院那冰冷的石頭註入了鮮紅的血液和靈魂,成就了她的豐腴和美妙.
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壹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通過壹個純潔無辜的波希米亞女郎慘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陰險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蠻殘忍,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國王的專橫殘暴.這是壹場正義和邪惡,美麗和醜陋,純潔和骯臟的較量,是壹幅光怪陸離又鮮血淋林的愛情悲劇畫卷,又是壹部上至法王路易十壹下至乞丐賤民的史書.
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與醜的對比.書中的人和事,在作家濃墨重彩的描繪之下,構成了壹幅幅絢麗詭譎的畫面,形成了壹幕幕令人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愛斯梅拉達,壹朵純潔的薔薇,壹個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她在蕓蕓眾生的巴黎舞蹈著,那輕快地舞步,絕妙的舞姿充滿了生命,召喚著人們對美和善的渴求,同時也喚醒了副主教克洛德那埋藏在心底十多年扭曲靈魂的可怕的欲念.最終,她逃離不開ΑΝΑΓΚΗ,在時代的欲望和逼迫中,在絞刑臺上蒼白地死去.再不見那舞動的紅,那純真癡情的女郎.
卡西莫多,壹顆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壹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敲鐘人.他不顧壹切地把愛斯梅拉絲從絞刑臺上救下,像守護神壹樣誓死保護著自己愛慕的女人.在聖殿的頂端,欲望和惡拼盡了最後壹絲氣力,終於從高處墮落.依舊是卡西莫多,依舊是孤獨地站在聖殿的頂端,他俯視著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離開,完全幹涸的獨眼裏為愛斯梅拉絲的流逝第壹次流出了灼熱的淚珠.那樣醜陋的外表,那樣壹顆良善的心.
故事終結了,可聖母院的鐘聲,在巴黎的上空久久地回蕩,淒涼古怪又有壹種不可名狀的無奈和悲哀,千古不滅.
這是怎樣的悲劇啊!在那樣壹個醜陋的社會裏,有著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紮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有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有著茍且偷生的潦倒詩人格蘭古瓦,有著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壹.也許消失才是美的最好的結局.ΑΝΑΓΚΗ,深刻地印在了聖母院的墻上.
合上書,小說中極致的美醜對比,卷走了我全部的思想情感,有嘲諷,有鄙夷,有憎惡,更多的是對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這壹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壹善良純潔的悲劇人物的無限傷感與惋惜.
萬物中的壹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雨果如是說.
《復活》讀後感 在這個假期中, 我讀完了俄 19 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壹大著作—— 《復活》。 “復活”, 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壹次或得生命, 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 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 其並不是壹個科幻作家, 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壹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壹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 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汙染,以至後來對卡秋 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 並拋棄了她, 至使其墮落。 在多年後, 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 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 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 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末成功。於是,聶赫留朵 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 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沈思後。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 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 卻只是行屍走肉。 受人唾罵。 相反之, 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 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壹 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壹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 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初讀《子夜》 初讀《子夜》 《子夜》是壹部宏篇巨制式的大手筆,這是我的第壹印象.盡管作者曾自我反省道:"我原定的計劃要 比現在寫成的還要多……可是因為今夏的酷熱損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馬馬虎虎割棄了.因而就成為了現在 這個樣子.——偏重於都市生活的描寫."即便如此,《子夜》的作者依然為我們展現了壹個恢宏闊大,風 雲變幻的"舞臺"——30 年代初的大上海.其實我這樣說是不確切的,茅盾只是集中全部的筆力,透過壹處 壹點來觀照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整個中國的. 《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壹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壹個剛強有力的民族工業巨子如何 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壹路奔突,壹敗塗地.在這裏,茅盾也像 選取"大上海"作為全篇的敘述重心壹樣,"選中"了吳蓀甫作為 30 年代初壹代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來鋪寫和 反映在"兩半"特殊性質的中國社會裏, 依靠民族資本家的單方面"努力"是決計擔負不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 的. 其實有不少讀者,都誤解了作家的寫作意圖,以為作家是為民族資本家理想的最終幻滅而哀嘆.事實 上這樣的理解嚴重損壞了作品本身擁有的更大的思想內涵.作家曾於 1977 年 10 月 9 日《子夜》再版的後 記裏明確提到"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 當時參加者,大致提出三 個論點……壹,中國在是兩半社會,打倒法西斯政權是當前革命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主力,領導權必 須掌握在***產黨手中;二,認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任務由中國資產階級擔任;三,認為民族資產階級 既可以反***……也反官僚買辦……從而取得政權. 《子夜》 通過吳壹夥終於買辦化強烈駁斥了後兩種謬論. " 從《子夜》,我們可以看出作家是自覺展開了對自己所處時代"全方位"的描繪.但引起我關註的,倒 不是民族資本家"實現工業王國"夢想的破滅,抑或是農民暴動和工人運動的風起雲湧這三條主線中的任壹 條.作為壹個初讀者,我所著意關註的倒是當時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運及其歷 糾葛和走向.我想作家壹方面運用大手筆為我們展現了 30 年代初中國社會的歷史畫卷,壹方面也用極為 深刻, 犀利, 入微甚至細膩的筆觸將作品裏各階層人物的思想, 性格, 心理, 置於自己"觀察的顯微鏡"和"解 剖的手術刀"下.光看作家塑造吳蓀甫和趙伯韜這兩大形象,所采取的藝術手法就不同.對於吳,他是放在 讀者的眼皮底下,正面去描寫,而至於後者卻只是通過其他人物的反襯來達到"入木三分"的藝術效果的. 這就提醒這我們,作家在創作技巧的運用上是多樣化的. 此外,我們在讀《子夜》時,還不能不註意到它的結構: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它沒有傳統小說那種 龐雜冗沓的詬病,它是集中壹處或兩處,壹點或兩點來鋪蓋,折射全局的.我們還註意到作家在首尾呼應 上的匠心獨運——開頭吳府不可壹世的氣派,結尾"我們破產了!"的深沈的悲哀;開頭吳老太爺提心吊擔 地來避禍,結尾吳家老小靜悄悄,灰溜溜地去避暑. 作為最重要的主人公形象,吳惹動我神經的倒不是他的剛強和氣魄,恰恰正是他的軟弱,矛盾,自私 和專斷.除了"怎麽"和"專斷"為我所不齒之外,其他兩面都帶給我很大的思索和震撼.且看這壹段描寫: "他在企業界中是壹員猛將,他是時刻向前突進的,然而在他前面,不是浮了空中的荒唐虛無的海市蜃 樓麽?在他周圍不是變形了的輪廓模糊的人物麽?正如他現在坐這汽車在迷霧中向前沖呀!" 關於他的自私,不要列舉太多的例子,單從正面這壹段裏,我們就可以十分明了的地看出 30 年代初 資本家的真實面目(不管何種性質的資本家). "但是有壹點可以肯定,就是剛才勃發的站在民族工業立場的義憤,已漸漸地在縮小,而個人利害的顧 慮卻在漸漸擴大,終至他的思想,完全集中在這上面了.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得出這麽壹個結論:雖然吳是"工業時代的王子和騎士",他的眼界也還是狹隘的, 他所謂的"高大的煙囪如林,輪船在乘風破浪……"的"抱負"也只是中國"大棋盤"裏的某壹處的"小大小鬧", 終究像他那樣的民族資本家是難以負擔得起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歷史重任的. 再反觀廣大農村和沿海城市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江浙交界, 浙江的溫臺地帶, 甚至於寧紹, 兩湖, 江西,福建,到處都是農民騷動,大小股土匪打起***產黨的旗號的數也數不清."則簡直可以說吳的"努力" 是徹頭徹尾的狹隘自私和不堪壹擊了. 文章中因各種由農民,工人和"五四"後具有民族,民主思想的新知識分子在***產黨領導下引發的壹系 列遍布廣大農村和沿海城市的種項無能運動而引起當時社會各種上"精英階層"的恐慌和憤慨,則確確實實 地讓我們可以看到壹股真正的為民族,為民主的巨大的歷史潛流在暗湧,這就實實在在地提示了歷史的最 終走向. 最後在《子夜》裏,還有壹群年輕人也同樣地牽動我敏感脆弱的神經. 範博文,"五四"以後的新詩人,壹個參加過"五卅"運動的有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整日裏除了自己 所謂的幽默之外, 實實在在的只是個"只說不做"的"軟骨頭". 張素素, 吳芝生之流的, 雖則較範積極熱心點, 但在"五卅"紀念日裏也會躲進大三無酒家.而杜新籜和林佩珊,我則不想多置喙,作家在文中早已"露骨" 地對其有所描繪――"杜新籜接了口,"不要緊!至少明天,後天,下星期,下個月,再下下下個月,都不 要緊!豈但上海,至少天津,漢口……再下下下個月內……再不然,日本美國法國,總應該不要緊吧!供 我們優遊行樂的地方還多著呢!不要緊!"林佩珊撲哧壹聲笑,也就放寬了心." 文中不可不提的還有另壹個年輕人——吳少奶奶和她幹枯的的玫瑰."幹枯的玫瑰"或者我們可以解讀 為"兩半"社會下青年知識分子對於幸福無著落的深沈的悲哀.這也就從另壹人性的層面上去鞭撻當時黑暗 的社會(關於青年人幸福破滅的事實在文中還有多處例子,在此不贅述). 總之,《子夜》是壹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傑作,時至今日,它留待我們反省思索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讀 者不勝筆力,僅能淺薄地抒發壹點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