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鉞的釋義參考如下:
斧鉞,漢語詞匯,拼音是fǔ yuè,釋義是斧與鉞。泛指兵器。亦泛指殺戮。
斧鉞在上古代還是用於作戰的兵器,而且是軍權和統治權的象征。
引證解釋
亦作" 斧_ "。 斧與鉞。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罰、殺戮。
《左傳·昭公四年》:"王弗聽,負之斧鉞,以徇於諸侯。"
《國語.魯語》: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
《漢書·天文誌》:" 梁王 恐懼,布車入 關 ,伏斧_謝罪,然後得免。"
宋 嶽飛 《乞褒贈張所劄子》:" 張所 以忠許國,義不顧身,雖斧鉞在前,凜然不易其色。"
清 沈受宏 《衢州書事》詩:"已見降王歸斧鉞,徒聞戰鬼逐弓刀。"
清 魏源 《擬進呈序》:"古聖人以紱冕當天之喜,斧鉞當天之怒。"
謝覺哉 《哭淩波同誌》:"勞苦、饑餓、金錢、斧鉞,在他看來,若無其事。"
簡介
在《蘇武牧羊》中提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長柄的武器,頭部沈重,青銅斧鉞自有壹股威猛剛烈之勢,力量與霸主的最好象征。
它出現於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大量使用。至於斧鉞,由於其殺傷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時期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以作為軍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