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爭霸的實質如:獲得話語權和指揮各諸侯國的權力。
消極意義:
1、春秋爭霸戰爭的實質是奴隸主之間相互掠奪人口與財富,爭取諸侯間的領導權的戰爭。”春秋無義戰“。
2、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
積極意義:
1、春秋爭霸戰爭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的勢力,便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發展。
2、爭霸中,有些諸侯國被滅,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有利於國家走向統壹。
3、客觀上使華夏族與周圍的戎夷蠻狄接觸更加頻繁,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4、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背景是周天子的地位壹落千丈。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名姜小白,所謂“稱霸”,就是因勢力強大,而為中原諸侯的盟主,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齊在春秋前期,已是東方的大國,疆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今山東臨朐),北至於無棣(今山東無棣)”,負山面海,有魚鹽之利。但在齊襄公(前697—前686年)時,由於政治黑暗,剝削殘酷,階級矛盾壹度尖銳。
早期的霸主,如齊、晉,是在實力強大時,以維護周王的名義進行征戰的,他們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王的認可。周王允許他們擁有“六軍”,而那時的周王是“九軍”,其他諸侯只允許“三軍”。當然,實則周王也沒辦法廢掉霸主的軍隊,只能承認。但這至少名正言順。
諸侯國除了向周進貢之外,也會向霸主進貢。不過那時向周王進貢也只是什麽農產品這些,對霸主進貢就更少了。霸主可以定期召集諸侯,進行會商,只不過周王還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不能挾天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