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殷商以前青海被稱為“三危地”。
2、商代到周秦時青海稱為“西戎氏羌地”。
3、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前8世紀)當時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鏃等銅質武器,周代農業和牧業均較發達。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屬雍州地,羌人與匈奴、華夏關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區的部分羌人逐漸同華夏族融合,成為後來的漢族。
4、戰國時代(公元前5~前2世紀)由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河湟地區,羌人由狩獵、畜牧轉到農業。由於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來越多。
選愛劍(當時受到羌人尊敬的歷史代表人物)為首領,後實行世襲制,由其子孫繼承。西羌人首領稱為“豪”、“酋長”、“戎王”,是當時部落的統治者。
5、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青海壹隅比較安定,羌人有較大的繁衍。愛劍曾孫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其叔向南越賜支河西遷數千裏,以牧為業,很是興旺。
當時貿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貿易中作用突出。治銅技術的傳入,改進了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業有所發展。
6、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漢武帝在青海設立臨羌縣和破羌縣(今樂都壹帶),同時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西漢宣帝元年,令將軍趙充國引兵攻先零羌,同時實行屯田。
這時羌人分化為生羌、熟羌戶。羌漢雜居,促進了河湟壹帶農牧業的進壹步發展。西漢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獻地稱臣,卑禾羌首領良願同意讓出西海周圍的土地。
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西海郡,置太守,下設五縣。東漢建國後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肅隴東、陜西西部、寧夏南部等地,稱為東羌,以西地區的羌人稱為西羌。
7、三國、西晉、南北朝時代(公元3~6世紀)
魏在青海置西平郡(今西寧市)。從天水、狄道以西,黃河以南,均為羌人遊牧範圍。晉統壹後,仍設西平郡,並設將軍於茫拉川(貴南境內)挾制羌人。
公元397年至414年,鮮卑族勢力擴大,並在樂都、西平先後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控制了數萬羌胡部落。鮮卑人的壹支吐谷渾建立的吐谷渾王國,設立學校,選拔人才,開科取士,設置官職,開辟了東西交通通道,西寧成了交通要道。
四世紀為吐谷渾最盛時期,其範圍東西三千裏,南北千余裏。他們與羌人雜居,從事遊牧。此時,青海廣大牧業區進入了遊牧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
8、隋代(公元589~618年)
吐谷渾“奉表稱蕃”。煬帝設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東部和南部。隋末,吐谷渾人伏允率眾回到青海湖周圍。居住在邊遠的羌族,完全過著遊牧生活,與東部河谷地帶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懸殊很大。
9、唐代(公元618~896年)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平郡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6世紀中葉,西藏的吐蕃(音:波)(屬西吐)日益強盛。吐蕃首領松贊幹布擊敗了青海東部吐谷渾,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統治,建都邏些(拉薩),青海為吐蕃所轄。
公元638年,吐蕃與唐在松州交戰,互有勝負,松贊幹布罷兵,向唐謝罪。唐遂應允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嫁於松贊幹布。文成公主所帶的工匠、藝人、書籍,對青海、西藏的經濟、文化發展影響很大。公元710年,唐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棄隸緒贊。
唐與吐蕃和好,並立碑於赤嶺(今日月山),“交馬”與“互市”均在赤嶺。唐與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薩至長安的交通要道(即唐蕃古道)。
同時,唐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技術,漸漸傳入青海各地。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區的統治被推翻後,廣大牧區出現了許多小部落,形成割據局面。
10、宋代(公元10~13世紀)
公元11世紀初,青海東部的封建勢力擁立吐蕃普約後裔為王,稱“唃(音古)廝啰”,號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寧)。
公元 1099-1104年間,北宋中央政權力量到達河湟地區,並將鄯州改為西寧州,於是西寧名稱開始使用。北宋政權在河湟地區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陜西時,北宋才放棄在青海的屯田。
11、元代(公元13~14世紀)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由中亞細亞回師,親率大軍經臨洮進占西寧州,並在河州(今臨夏縣)設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管理甘肅、川北、青海壹帶吐蕃等族廣大牧區,湟水流域各縣,均受制於西寧州。
當時牧區推行土司制度,並封吐蕃部落的上層分子為土司、千百戶等職,以統治所轄地區。在這壹時期,青海的遊牧部落獲得了安定生息。這時,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在青海逐漸盛行起來,並建立了許多寺院。
擴展資料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地理位置介於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裏,南北寬800多公裏,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壹,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後,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
百度百科-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