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亞丁在哪個國家

亞丁在哪個國家

也門古城亞丁(Aden)

也門古城亞丁,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扼守紅海通向印度洋的門戶,素有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要沖之稱,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位於亞丁灣北岸的兩個半島上,距紅海南口曼德海峽約160公裏,扼海上交通要道。人口35萬(1986)。自古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途站。十六世紀處於奧斯曼帝國控制下。1802年英國在此設立海船加煤站,1839年正式侵占,作為向東方擴張的據點。1968-1990年為也門民主人民***和國首都。1850-1970年間曾為自由港。工業有肥皂、鋁制器皿、卷煙、紡織、榨油與曬鹽等部門。出口鹽、皮革、皮張、咖啡、樹膠、香料等。西半島稱“小亞丁”,面積15平方公裏,設有大型煉油廠,曾為行政中心。與亞丁相距約160公裏的曼德海峽,堪稱紅海咽喉,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中的丕林島地處海路要道,是也門西部海防前哨。阿拉伯海西南部的索科特拉島,把守著印度洋通向紅海和東部非洲的海上交通要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海上進入亞丁,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那光禿禿的、好似剛被熊熊烈火燒焦了似的嶙峋山巖。最早的亞丁城是現在的亞丁半島東部的“克雷特區”。“克雷特”原意為“火山口”,歷史上的亞丁城恰好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的山口上。亞丁新城位於“老亞丁”西面,靠著深水港灣,隨著裝卸業務的發展而逐漸建設起來,由於處在火山口附近,因而這座城市又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城市”。

亞丁是壹座擁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城市,最初這裏是壹個荒涼的漁村。到亞丁觀光的遊客,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當年修建在城市附近山頭上的古城堡。根據阿拉伯歷史學家們的考證,這些城堡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代(公元11到13世紀),這說明亞丁自古便是壹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據說,亞丁城得名於亞丁港,亞丁是阿拉伯語的壹個詞根,意為“馬鞍”,這是因為亞丁灣是由兩個死火山熔巖形成的半島組成的。由於昔日火山的爆發,火山熔巖形成了兩個酷似馬鞍形的火山口,伸進了印度洋,海水平靜溫順地躺在壹個近似橢圓形的海灣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亞丁灣形成了壹個天然良港,加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之壹。古代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壹般都要經過亞丁,溯紅海而上,經埃及到達地中海各國。在火輪取代帆船的時代,亞丁就成了壹個加煤站。近代的亞丁港始建於1888年。20世紀以來,隨著內燃機逐漸取代蒸汽機,燃料油逐漸取代煤,世界航海事業迅速得到發展,而亞丁處在歐、亞、非航線上,是離波斯灣大油田最近的國際馳名港口,過往船只都在這裏停泊。隨著港口不斷擴大,亞丁城不斷獲得新的發展。由此可見,亞丁城不僅得名於亞丁港,而且是隨著亞丁港的發展而發展的。

關於“亞丁”壹詞還有其他幾種說法。壹說古地理學者稱它為“阿丹”,中國的古書《瀛涯勝覽》、《星槎勝覽》、《明史》中皆有“阿丹”的記載,意為“快樂之地”,是指遊人在經過印度洋遙遠的航程,在精神上處於疲憊不堪的情況下,來到亞丁後得到休息,漫遊名勝古跡,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其快樂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也可以解釋為旅行者在遠涉印度洋後在亞丁作短暫停留,從而帶著快樂的心情開始新的航程。另壹說亞丁來源於阿拉伯的“伊丁”,其意為“樂園”、“天堂”,是指這裏風景優美,佳景處處,猶如樂園、天堂壹般。

歷史上的亞丁城曾經飽經滄桑,多次遭異族人占領。公元前24年,羅馬帝國侵占這裏。1538年,土耳其帝國占領亞丁。從1839年起,英國殖民者將這裏變為殖民地長達壹個多世紀。1967年也門民主人民***和國(南也門)成立,亞丁被定為首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門***和國和也門民主人民***和國宣布統壹,成立也門***和國,亞丁城成為亞丁省首府。

亞丁人口約40萬,全市由克雷特(老亞丁)、霍爾穆克薩爾、小亞丁和人民城等7個區組成。克雷特區的沙姆桑山與對面小亞丁的白立格山峰巒對峙,形成壹個近似橢圓形的海灣,青峰連綿,建築別致,海面遼闊,海水碧藍,景色迷人。為了發展旅遊業,在霍爾穆克薩爾區附近辟有人工島休養地,島上建有別墅式花園房舍,宏偉壯觀的現代化的金色海岸旅館格外引人註目。

據中國古籍記載,公元15世紀初,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率領的船隊,曾經3次訪問亞丁(當時稱阿丹),這說明中國人民同亞丁城交往的歷史是十分久遠的。

亞丁風景區,位於甘孜州南部稻城縣日瓦鄉境內,景區海拔2900米(貢嘎河口)至6032米(仙乃日峰),面積5.6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