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戰”前,意大利是“三國同盟”中的壹員,“三國同盟”是壹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在內的***同防禦公約組織。“壹戰”剛開始,德國最高統帥部就對意大利放心不下,擔心其加入協約國壹方,從而改變戰局,使奧匈帝國遭受打擊。所以德國人對意大利不抱什麽幻想,不過在“壹戰”爆發前,德國為了讓意大利在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還是征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
意大利當時保持了中立,但意大利逐漸看到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戰場上失利的表現,譬如,1914年奧匈帝國在東線遭遇了挫折,而德國也被裹挾進來,為了對付即將沖過喀爾巴降山山口和掃蕩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德國不得不支援奧匈帝國,另外,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輕率的進攻也又壹次損失慘重,意大利人覺得保持中立無利可圖,不願意再保持中立,產生了加入協約國的打算,這樣壹來,戰局就會改變,使奧匈帝國遭受更大的打擊。
德國看情況不妙,決定支持意大利對於領土的要求,以換取意大利繼續保持中立。但意大利要求的這塊領土屬於奧匈帝國所有,奧匈帝國不願意拱手讓給意大利,於是,意大利壹邊與奧匈帝國談判,壹邊秘密同協約國談判。
隨著俄國的猛烈進攻,奧匈帝國已不可避免地失敗了,意大利人也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徹底死心。意大利認為,在奧匈帝國垮臺之前,他必須與奧匈帝國撇開幹系,正式加入協約國,這樣他們才能參與對垮臺後的奧匈帝國的瓜分。而且協約國對於意大利對奧匈帝國的領土瓜分的要求,更為慷慨。
意大利的“背叛”
意大利最終在1915年4月同協約國秘密簽訂了《倫敦條約》,這個條約規定,協約國將給予意大利蒂羅爾、的裏雅斯特、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海岸的壹部分和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的領土。還允許意大利擴大其非洲的殖民地和參與瓜分奧斯曼帝國。
意大利作為對協約國的回報,將在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根據德國與奧匈帝國是同盟國關系,也就意味著意大利要對德國開戰。但意大利財政枯竭,而且懼怕德國,決定暫不對德國宣戰。直到1916年8月28日,當意大利認為國家安全得到了保障,不再懼怕德軍報復,這才對德宣戰。德國鄙夷意大利,視意大利這種行為為背叛。奧匈帝國的康拉德將軍稱意大利為“背信棄義的意大利”。
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卻成了協約國的壹個累贅。在經濟上,協約國必須承擔對意大利援助的義務,因為意大利的裝備太拙劣了,既缺乏生產重武器的手段,又沒有錢購買。英國過去還可以依靠法國的煤來提供能源補給,可如今法國東北部的煤礦被德國占領了,英國自己不能就地得到煤炭補給,卻不得不把自己國內寶貴的燃料運給意大利,以供其工業和船舶之用,因為只有意大利海軍能把奧地利潛艇圍困在亞得裏亞海。
若在壹個厚道而靈活的領導人手下,意大利軍隊是可以裝備完善的。但意大利軍隊總司令路易吉·卡多爾納將軍不是這樣的人,在他的管理下,意大利軍隊戰鬥力非常弱。不過,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對於“壹戰”戰局的改變,還是起到了壹定作用的。
對戰雙方的戰場形勢
意大利參加協約國壹方,對奧匈帝國的打擊很大,奧匈帝國康拉德將軍對意大利發出壹連串的武力威脅,但沒有力量付諸實施。因為奧軍正在俄國戰線掙紮求存,只能抽1萬士兵來守衛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的邊界。
奧壹意戰線770千米長,有曲線的山脈障礙,南部和東北部環形戰線上的任何對意大利的進攻或防禦,都有利於奧軍。意大利將軍卡多爾納知道,向多洛米特或卡尼克山脈突擊,將招致全軍覆沒。這裏的阿爾卑斯山脈有險峻的山口和隘路,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才能攀登。
意大利305榴彈炮
在西北部,在對意大利形成威脅的特蘭提諾(南蒂羅爾的壹部分),奧軍在參差不齊的山頂後面掘壕固守。意軍要在這裏進行任何突擊,得攀登深溝高壘的阿迪傑山谷,而且可能會在特蘭托狹長深谷甚至更為崎嶇的勃倫納山口遇到伏擊。在東面,奧匈帝國在亞得裏亞海的唯壹港的裏雅斯特的人口也有天然的障礙相阻隔,這裏似乎為意大利進軍提供了某種希望,但只是與兩個其他防區對比而言。
伊松佐河從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的峽溝傾瀉而下,然後緩慢地流成沼澤,最後註入亞得裏亞海。奧軍的據點就設在伊松佐河東岸的渡口上。在這些集中防禦的中央,是戈裏齊亞這個設防城市;在它的北面是巴因西紮高原;這個城市的南面是海拔270千米、陡峭、荒蕪、尖削的石灰石懸崖的卡爾索高原。
在這些障礙後面,是聳入雲端的德軍阿爾卑斯山峰,由訓練有素的德國阿爾卑斯軍守衛著。壹位戰略家總結道,意大利的困境是:“不攻占山脈,伊松佐河是不能渡過的,而不渡過這條河,山脈是不能攻占的”。
在對的裏雅斯特、伊斯特拉和其他領土提出要求之後,意大利政府知道,這些領土首先要靠武力征服來獲取。意大利路易吉·卡多爾納將軍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不得不命意軍在特蘭提諾沿著伊松佐河發起攻勢。
11次血腥而徒勞的戰鬥
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伊松佐河戰役,是從1915年6月至1917年9月,在壹條96千米戰線上進行的,雙方***進行了11次血腥而徒勞的戰鬥。當然,西方協約國是非常樂意唆使意大利卡多爾納將軍去冒險的。英法認為,如果能夠迫使奧匈帝國兩線作戰,東面對付俄國,南面對付意大利和塞爾維亞,奧匈帝國這個君主國就要崩潰。即使協約國估計有誤,德軍為了支撐搖搖欲墜的奧軍,也得從西線調兵,這樣就能緩解協約國在東線戰場上的壓力。但事情的發展卻是完全不同。
意大利的卡多爾納將軍無視伊松佐河緩慢地蜿蜒流向亞得裏亞海沿途的泥淖平地和沼澤,只看到不遠處的平坦平原。他毫不在意戈裏齊亞城堡所保衛著的筆直的高山懸崖,帶領意大利軍隊試圖奪取面對戈裏齊亞的的橋頭堡。卡多爾納還決定讓意大利軍隊沿著200千米特蘭提諾前線進攻。
伊松佐河防區的指揮權表面上由德奧聯軍大公歐根·馮·哈普斯堡掌握,但實際上掌握在斯拉夫將軍博羅耶菲茨·馮·博伊納手中,他的部隊包括有經驗的山地部隊在內。卡多爾納用2個意大利集團軍來對付這些山地部隊,力求占領特蘭提諾突出部。意軍經過代價高昂的戰鬥,於1915年攻占了突出部的邊緣,但在其他地方,意軍則都失敗了。
沿伊松佐河的戰鬥於6月23日開始,盡管戰鬥的劇烈程度時常變化,但結果依然不變。的裏雅斯特就在意大利軍隊眼前,然而對於卡多爾納來說,他永遠無法獲得這塊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