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全文翻譯:
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挑選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聖人、君子而委任,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為君子持有才幹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幹用來作惡。持有才幹作善事,能處處行善;而憑借才幹作惡,就無惡不作了。愚人盡管想作惡,因為智慧不濟,氣力不勝任,好像小狗撲人,人還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夠的陰謀詭計來發揮邪惡,又有足夠的力量來逞兇施暴,就如惡虎生翼,他的危害難道不大嗎!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愛;對喜愛的人容易寵信專任,對尊敬的人容易疏遠,所以察選人才者經常被人的才幹所蒙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國家的亂臣奸佞,家族的敗家浪子,因為才有余而德不足,導致家國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瑤呢!所以治國治家者如果能審察才與德兩種不同的標準,知道選擇的先後,又何必擔心失去人才呢!
出處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中華十二聖
1.酒聖杜康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由於杜康善於釀酒,後世將杜康尊為“酒聖”,制酒業奉杜康為祖師爺。
2.文聖孔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先河,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名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
他也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曾周遊列國。孔子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
他的學生將他的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儒家,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
3.史聖司馬遷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
司馬遷(約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長,夏陽龍門人(今陜西韓城南),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後人尊稱他為“史聖”。
因替李陵辯護,身體和心靈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壹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壹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史記》。
4.醫聖張仲景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他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壹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壹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癥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5.武聖關羽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壹,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6.書聖王羲之
瑯琊眾望標千古,王草顏真冠書府。我今執筆也題碑,魯班門前弄大斧。——啟功
王羲之(303年~361年),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有“書聖”之稱。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他為“王右軍”。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從小就跟隨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之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壹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7.畫聖吳道子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蘇軾
吳道子(約686年~760年前後),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百代畫聖”。吳道子少年時貧窮,最初做過民間畫工,年輕時就有畫名。他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但不久後辭職。後來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是中國山水畫之祖師。他創造了筆間意遠的山水“疏體”,使得山水成為獨立的畫種,從而結束了山水只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庸地位。
8.茶聖陸羽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梅堯臣
陸羽,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門縣)。陸羽壹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壹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視為“茶神”。
陸羽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壹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壹個劃時代的標誌。
9.兵聖孫武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 《始計第壹》
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爭中立過赫赫戰功。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
孫武除了戰功顯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壹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此部兵法***13篇,5000余字,包含著壹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10.謀聖張良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劉邦
張良,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是劉邦的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張良提出了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峣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後,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壹壹位得以善終的人。
11.木聖(科聖)張衡
“癡兒不了天下事,男子要為天下奇。”——張衡
東漢時期(公元117年),壹臺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壹臺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裏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臺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制造過指南車、記裏鼓車等,因其機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12.商聖範蠡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馬遷
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他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歸隱而去。他還著有《範蠡》二篇,今佚。
範蠡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壹。他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壹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範蠡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在此期間,他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創作背景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誌》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範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壹出於光。
《通鑒》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壹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通鑒》因司馬光壹人精心定稿,統壹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於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蔔、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
《通鑒》成書後,元豐八年,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殘缺。中華書局據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點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鑒》較好的版本。
作品影響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時,不僅妥善地將紀傳體揉入編年體中,使紀傳之詳細與編年之簡明結合起來,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因按年紀事,故沒有篇目,不作目錄,只是以年檢索。司馬光突破這種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歷法、天象、目錄、舉要及索引集於壹塊,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資治通鑒》更臻於完善,將中國的歷史編纂推進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馬光對《資治通鑒》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作品評價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著書之難》:(《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皆以壹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清代學者王鳴盛:“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壹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自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鑒》,並評價說:“壹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壹部難得的好書噢......中國有兩部大書,壹曰《史記》,壹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誌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裏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後改君實,原號迂夫,後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註古文學經》《易說》《註太玄經》《註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記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壹(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