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內畫廊市場有了20年的發展歷史,但在我看來中國的畫廊市場連剛上路還談不上。為什麽這麽說?其中第壹個原因是國內畫廊的發展其實“名不正,言不順”。為什麽“名不正”?因為說起來比較荒唐的是國內行業分類中根本就沒有“畫廊”這個行業類別,畫廊在註冊經營商不能作為運作實體出現,因此目前國內絕大多數畫廊只能以註冊成為文化藝術公司的方式出現。“畫廊”既然連行業都不算,何談“名正”? “言不順”則體現在目前國內畫廊發展缺少政策面的支持。壹個行業要充分發展必須要有政府在政策面的支持和扶植。
回顧過去的20年,政府對於文化產業分支中分支——畫廊給予的關註和政策支持是較少的,但在國家將文化產業視為今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支柱性產業的大的政策別經下,畫廊作為藝術品市場最為基礎的壹級市場將會受惠於國家這樣的政策扶植。2011年在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畫廊協會,隨後上海也出現了“畫廊聯盟”這樣的行業自發組織。畫廊協會和畫廊聯盟的出現標誌著地方政府對於畫廊發展的壹種扶植和支持。有了這樣的支持,想必畫廊在不遠的將來能夠真正成為壹個行業估計也會很快成為現實。畫廊“名正”,發展的步伐才能加快。
但上述只是國內畫廊業發展的外部因素,真正發展20年下來大家普遍都覺得中國畫廊市場的發展較慢,慢主要是相對於拍賣市場發展的迅速,國內拍賣市場無論是從發展規模和影響力而言都過於強大,在壹定程度上其實壓制了畫廊的發展。這也使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整體結構出現了所謂的壹二級市場倒掛的特殊現象。畫廊本應該是藝術品交易的壹級市場,拍賣市場是二級市場,拍賣的拍品應該是在畫廊市場中進過壹段時間流通之後,經過市場的檢驗,其中較為優秀的藝術家的作品才在或者說可能在拍賣市場上出現,而國內的拍賣市場其實壹部分承擔更確切的說是搶了畫廊應該做的事情,使很多作品並未在畫廊中充分流通接受檢驗就直接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因此,中國的畫廊等於與拍賣公司變成了平行的競爭關系,而實際上兩者應該是遞進關系。
國內固然存在畫廊和拍賣公司之間的這種奇特的倒掛關系,但我認為國內畫廊業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最重要原因是畫廊和藝術家之間的簽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個問題比畫廊現在是否有“名分”要更重要。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國人在國內開設“畫廊”這樣專業的經營藝術品的機構其實最主要的是將畫廊與藝術家簽約代理機制引入到了國內,這種簽約機制是畫廊專業化最主要的標誌,引入這20年,按道理來說,理應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規範,但現實卻恰恰相反,畫廊與藝術家之間真正互相信任、有長久簽約的機制沒有得到完全的建立,反倒是越來越松散,目前畫廊與國內藝術家之間的關系不是簽約,更流行的詞兒是“合作”。
簽約制度沒有建立起來其實對於畫廊的發展的致命的。壹個畫廊能夠長期經營發展靠什麽?我認為壹要靠畫廊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點;二要靠畫廊主或者說畫廊負責人有長遠的戰略發展眼光,三要靠畫廊能夠有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四要靠畫廊擁有足夠的藏家資源。畫廊品牌的建立是畫廊發展的核心,品牌和畫廊的特質靠什麽?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畫廊的藝術家資源。就好像提到達明·赫斯特就會想到白立方畫廊和薩奇畫廊;提到賈斯帕·瓊斯、安迪·沃霍就會想到裏奧·卡斯蒂利畫廊;提到村上隆、傑夫·昆斯就會想到高古軒畫廊;提到曾梵誌就會想到香格納畫廊,提到張曉剛就會想到漢雅軒畫廊、佩斯畫廊這樣,畫廊品牌的建立是和所代理的藝術家密切相關的。
畫廊選擇與什麽樣的藝術家合作,能為這些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做出怎樣的推廣與畫廊品牌的逐步建立的關鍵。簽約、合同說到底只是壹種形式,畫廊與藝術家之間簽約制度真正雙方“簽”的是壹種互相之間的信任。就好像20世紀最聲名顯赫的畫廊主裏奧·卡斯蒂利從來不和藝術家簽約、簽合同,但妳可以看到裏奧·卡斯蒂利畫廊旗下的藝術家有賈斯帕·瓊斯、勞森伯格、安迪·沃霍、馬克·羅斯科都是20世紀現當代藝術的'“大碗”。之所以這些大碗都樂於與卡斯蒂利合作就是因為他們雙方互相的信任。畫家覺得卡斯蒂利專業,不僅懂他們的畫、懂如何銷售他們的畫,更主要的是懂藝術家所想、所需,這是他們之間能長時間默契合作的根本原因。(作者:馬學東)
上海畫廊聯盟探索壹級市場新模式
日前,上海經營當代藝術的7家大畫廊藝博畫廊、聖菱畫廊、華氏畫廊、紅橋畫廊、視平線藝術、奧賽畫廊和紅坊文化在上海知名文化藝術社區紅坊紮堆,成立“畫廊聯盟”,聯合舉辦展覽。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在當前藝術市場經歷大幅度調整的背景下,壹級市場正在重新集結。
據悉,“畫廊聯盟”是壹個自願聯合組織成立的非正式專業聯盟團體。該團體立足於紅坊,以中國本土文化為基礎,通過定期組織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創作孵化、教育講座、學術交流、收藏論壇、跨界融合活動等探索與創新商業模式,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及國際化藝術交易平臺,致力於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文化藝術大發展的助推器之壹。
在紅坊舉辦的儀式上,7家參與的畫廊同時推出了不同的展覽:藝博畫廊的“功夫”,邀請常駐北京的藝術家簫昱,用黑、黃兩種封箱膠帶為其新空間度身打造了壹個大型裝置作品;聖菱畫廊的“抽象視界”,參展藝術家囊括了陳墻、黃淵青、潘微、曲豐國、薛松、周長江等上海知名的抽象畫家;華氏畫廊的“汪亞塵回顧展”,推出了藝術家壹批20世紀上半葉的作品;紅橋畫廊的“驀然回首……”,參展藝術家包括方舟、何偉、劉煒、破水、湯煬、許珂、陶發、婁申義、舒楊、唐誌岡、毛旭輝、林國成、黃宇興、史新驥等;紅坊文化的“將大師帶回家”,則是中外大家的版畫和雕塑作品;視平線藝術的“重返中國——六老三少壹花旦”,呈現了丁立人、夏陽、陳鈞德、王劼音、了廬、蕭海春、徐福厚、邊平山、朱雅梅、沈昳麗等10位當代藝術家的新作,而奧賽畫廊的“哲思與典藏”,參展藝術家中不乏羅中立、周春芽、劉小東、尚揚、孫良、丁乙、何多苓、蘇笑柏等名家大腕。
“畫廊聯盟”理事長趙建平向記者表示,為加入聯盟,將畫廊從楊浦區遷入了紅坊,在紅坊新開了藝術空間。他透露,聯盟將***同辦展,每年春秋兩季***同舉辦大型展覽。聯盟秘書長華雨舟則表示,聯盟的發起因北京畫廊協會成立而被觸動,盡管上海也曾醞釀過成立畫廊協會,但最後卻不了了之。聯盟成立時還將上海藝博畫廊和奧賽畫廊引入紅坊,形成比較整齊的畫廊陣容,因此紅坊的管理人、紅坊文化(全稱上海紅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光是聯盟的主要推手。他透露,聯盟會有許多實質性的合作,包括在今年9月推出“朝向未來的回歸”聯合展覽,屆時將匯聚近百位藝術家,由策展人吳亮先生聯合畫廊聯盟成員為大家帶來壹場近百年歷史的視覺體驗。鄭培光則表示,畫廊聯盟的啟動不僅僅是上海畫廊業近年來重新探索和創造的全新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將匯聚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魅力,在努力發揚中國本土文化的同時創造更多的融合,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展現出多元的視覺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