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陽 劉皖媛
編輯 | 施智梁
電動車已是主流趨勢,消費者買電動車開電動車,就能保證自己踐行綠色低碳出行了嗎?不壹定。
6月21日,電池回收登上新聞熱搜。業內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達到了約20萬噸,而到2025年,這壹數字將升至約78萬噸。
大量的退役動力電池沖擊著當前仍十分低級的電池回收體系;與此同時,包括供應鏈在內的 汽車 生產環節也在源源不斷地排放溫室氣體,潛藏在 汽車 可持續發展背後的工業變革,不僅僅是電動化這麽簡單。
目前,業內***識是通過鼓勵發展新能源 汽車 ,來實現 汽車 行業的碳達峰、碳中和。中汽協副秘書長葉盛基向 財經 汽車 (ID:caijingqiche)明確表示,“在中國當前發電能源結構的基礎上,從石油開采到 汽車 報廢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電動車比燃油車更能實現碳減排。而隨著未來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進壹步擴大,電動 汽車 在降低碳排放上的優勢會更加明顯。”
根據《中國機動車減排標準》白皮書數據顯示,新能源純電動 汽車 日均停駛二氧化碳減排量是0.83千克,燃油 汽車 中1.2升及以下排量日均停駛每天減排二氧化碳2.58千克,1.3-1.5升排量日均停駛減排3.27千克,1.6-1.9升為3.54千克,2.0及以上排量停駛日均減排4.55千克。
各類車型日均停駛二氧化碳排量統計表 圖源:《中國機動車減排標準》
毋庸置疑,新能源 汽車 對降低 汽車 碳排放的作用立竿見影,但 汽車 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僅僅只存在於使用過程。從 汽車 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 汽車 生產和 汽車 回收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樣十分可觀。壹輛真正幹凈的綠色車應該是從生產、使用到回收,都能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
目前,不少企業已率先提出了“ 汽車 全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寶馬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單車平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較2019年降低至少三分之壹;博世稱相較於2018年,計劃到2030年實現從供應商到客戶的整個價值鏈中減少15%的二氧化碳排放,累計減排6700萬噸。
然而,放眼整個國內 汽車 工業,強調全生命周期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仍舊寥寥,新能源 汽車 的回收更是不成體系,壹輛真正幹凈的綠色車何時能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仍是壹個巨大的問號。
提到 汽車 碳中和,第壹個聯想到的關鍵詞即是新能源,它將直接消滅 汽車 尾氣排放。
事實上,自今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重點任務之壹後, 汽車 企業新能源轉型的速度明顯加快。小鵬 汽車 董事長兼CEO何小鵬也指出,“碳中和目標對傳統燃油動力甚至混合動力都會帶來沖擊,電動、清潔的氫能源則會被推著往前發展。”
從規劃上來看, 汽車 企業實現碳中和的方式主要有兩點,壹是通過電驅動技術降低傳統燃油車的二氧化碳排放;二是開發並加速綠色能源 汽車 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直接消滅 汽車 碳排放大戶——尾氣排放。
以吉利 汽車 為例,今年二月,李書福宣布吉利已形成“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方案”。其中藍色吉利行動計劃壹主攻節能與新能源 汽車 ,包括混合動力 汽車 、插電混合動力 汽車 、增程式插電混合動力 汽車 ,還有小排量節能 汽車 。藍色吉利行動二則是要組建全新的純電動 汽車 公司,正面參與智能化純電動 汽車 市場的競爭,直接落地項目就是極氪 汽車 。
類似的戰略,也出現在大眾、豐田、日產、長城、東風等幾乎所有的傳統車企中。而在這場在電動驅助力 汽車 產業實現碳中和的變革過程中,零部件公司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例如博世2013年專為電動車開發的制動技術產品iBooster,可以近乎100%的回收剎車帶來的能量損耗,能使電動車輛的續航裏程增加高達20%。不過,iBooster效果顯著的同時,也會帶來壹定的負面影響:駕駛員如果連續踩幾次剎車,就會發現踏板阻尼逐漸變沈,有種越踩越硬的感覺。
即便如此,如今市面上的絕大部分電動化車輛,都采用了博世的制動能量回收系統。除博世iBooster外,大陸MK C1、日立EACT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整車與零部件企業的***同努力下,高效節能的電驅動技術,正在漸漸成為標配,壹步步幫助 汽車 工業降低碳排放。
其中純電動車型是未來 汽車 產業節能減排的主力。葉盛基向 財經 汽車 (ID:caijingqiche)表示,“純電動 汽車 既是中國政策推進的主要方向,也是實現碳減排的有力手段。未來5年內,新能源 汽車 的占比會不斷快速上升,純電動 汽車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成本的不斷下降,仍將繼續占據強有力的主導地位,最終實現2025年20%的目標。同時,HEV(混動)、PHEV(插電混動)作為不同的技術路線,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會作為並行路線存在。”
值得壹提的是,純電動不是車企開發綠色能源 汽車 的唯壹選項,氫燃料電池正在逐漸成為車企研發的重點,同時,甲醇等其他清潔能源也走進了車企的視線。
近日,李書福就表示,目前氫氣用於氫能量電池還存在壹些障礙,但可通過二氧化碳+氫氣變成綠色甲醇為 汽車 提供綠色能源。“我們多年來壹直在探討甲醇 汽車 的發展,中國在能源多樣化戰略方面壹定要走出壹條自己的發展道路。”
盡管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將 汽車 能源結構的調整,視為 汽車 碳中和的主要目標,畢竟 汽車 尾氣排放是 汽車 產業最直觀也最嚴重的碳排放方式。
事實上,看待 汽車 行業的脫碳進程,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應用層面, 汽車 生產和回收產生的碳排放同樣不可忽視。這些看不見的排放,更為致命且難以管控。
全球 汽車 工廠碳中和時間表 根據車企官方披露整理
毫無疑問,實現生產環節碳中和的難度非常之大,而要更進壹步,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供應鏈中,則更是難上加難。目前,明確將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戰略方向核心,並將碳減排等可持續發展指標及相關財務數據納入年度報告的車企,僅寶馬壹家。
不過,即便是寶馬在爭取 汽車 全產業鏈綠色的過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2009年起,我們就要求供應商要評估自己的碳足跡。”在接受 財經 汽車 (ID:caijingqiche)采訪時,寶馬(中國)可持續發展及出行戰略負責人潘鼎喬表示。我們會與可持續發展比較好的供應商合作,如使用太陽能生產鋁材料的供應商、經過核證的天然橡膠輪胎供應商等。”
只有嚴格控制了供應商的生產能源,才能保證最終 汽車 產品的絕對綠色。“如果有供應商在這方面證明是高風險的,違反了可持續要求,我們會開展獨立審計來確保他們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最終符合它們與寶馬簽訂的合同要求。”潘鼎喬表示。
確實,在考慮 汽車 可持續發展的時候,供應鏈的綠色至關重要。以動力電池為例,作為新能源 汽車 的心臟,電池行業是不折不扣的碳排放大戶。
根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簡稱:T&E)數據顯示,動力電池生產的碳排放範圍在61~106 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瓦時。其中電池生產的上遊部分(采礦、精煉等)為59 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瓦時,而電池生產和組裝的碳排放在2 ~47 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瓦時。
電池碳排放範圍波動如此劇烈的原因在於,相同電池材料體系下,電網的脫碳程度會很大程度影響電池生產和組裝環節碳排放。
例如在水電、風電等可再生電力占比較高的瑞典,其電芯生產環節的碳排可低至2 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瓦時,而在像波蘭這樣煤電占較高的國家,電芯生產碳排就提升至58~6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瓦時,兩者相差30倍。
高工鋰電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的電力系統中,每千瓦時的火電(華北電網)碳排放量在1千克,每千瓦時的水電碳排放只有0.007千克,是火電的近1/145,如果采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力,其碳排則會降低至0.005千克以內,是火電的1/200。
寧德時代選擇在四川宜賓建設最大鋰電工廠,某種程度上也是考慮到了宜賓水電資源豐富。“我們許多海外客戶對於供應的的考核中要求使用綠電。”寧德時代向 財經 汽車 (ID:caijingqiche)表示。
與寶馬類似,註重供應鏈綠色的還有博世。在位於上海的博世(中國)總部, 財經 汽車 (ID:caijingqiche)了解到,早在十年前建設辦公樓時,博世就已經預埋了低碳辦公設施,包括深入地下 120 米的地源熱泵和位於頂樓的數百張光伏板。
汽車 碳中和是基於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的階段性目標,但可持續發展強調的不只是幹凈,還有循環利用。壹輛真正的綠色 汽車 ,應該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可持續發展,而在回收領域, 汽車 工業還十分初級。
2021年4月,壹則20萬噸動力電池流入黑市的報道登上新聞熱搜,充分暴露了電池回收體系的脆弱。
事實上,早在2018年工信部就發布了《新能源 汽車 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 汽車 生產企業應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2018年至今,***27家企業進入工信部符合“新能源 汽車 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名單,俗稱“白名單”。
然而三年過後,電池回收體系非但沒有成熟,反而因越來越多的報廢動力電池陷入混亂。近日,工信部等四部委再次點名電池回收,印發《 汽車 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形成壹批可復制、可推廣的 汽車 生產企業為責任主體的報廢 汽車 回收利用模式。
不過,建立成熟的回收體系並非易事。中國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仍缺乏成熟規範的行業規範和指標,也沒有合理的商業機制,目前,電池梯次利用是最為理想回收方式,但難度極大。華友循環 科技 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高威喬在接受 財經 汽車 (ID:caijingqiche)采訪時表示,“回收電池質量的參差不齊以及電池原料的持續性差、規模小是目前遇到的兩大困難。”
電池回收產業的亂象是整個 汽車 產業回收利用匱乏的縮影。即便對在可持續領域領先的寶馬,回收也是頗為棘手的難點。“如果想提高回收率,就需要車型在設計時就保證材料和零部件的拆卸和回收更加方便。”潘鼎喬表示。
目前回收領域也是寶馬正在攻克的重要高地,潘鼎喬表示:“現在寶馬 汽車 有95%的零部件都可以被回收。但是目前寶馬 汽車 產品中使用的再利用材料的比例還比較低,因此我們希望使用再利用材料方面能夠有所提升。”
2020年寶馬已經和鋼鐵供應商合作,將報廢的鋼鐵進行回收再生產,今年寶馬也開始和鋁材料供應商展開同樣的合作。按照寶馬的計劃,2025年投放的“新世代”車型,會大幅增加再利用材料(如回收的鋼材、塑料、鋁材)的使用比例。
相較於寶馬等豪華 汽車 品牌,國內主機廠在可再生材料上的投入更是明顯滯後,中國 汽車 工業的碳中和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