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1889~1951)
Wittgenstein,Ludwing
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之壹.1889年4月26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壹個猶太人家庭,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Linz)的壹所中學學習.1906年畢業.中學畢業後,維特根斯坦到柏林壹所高等技術學校讀書.1908年畢業.畢業後,他便轉到曼徹斯特大學就讀,專業是空氣動力學.1911年暑假期間維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訪弗雷格.後者建議他到劍橋跟羅素學習.於是,這年秋天他來到劍橋,很快便得到了羅素的高度賞識.1913年秋-1914年春他寫出了壹些重要哲學筆記.1914年8月維特根斯坦報名參軍,參加第壹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期間他寫了4-7本筆記.壹戰結束後,維特根斯坦在奧地利農村教了幾年小學.1929年,他又回到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次年成為三壹學院研究員,1939年繼承G.E.摩爾在劍橋的教授職位.1947年辭去教授職務,在愛爾蘭鄉村專門從事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為邏輯分析哲學、核心是圖式說,它對邏輯實證主義具有決定性影響;後期基本上拋棄了前期的哲學觀點,即以語言遊戲說代替了圖式說,以語言分析代替了邏輯分析,以日常語言代替了理想語言.他這壹時期的哲學對日常語言哲學和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有較大影響.著有《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
1951年4月29日,維特根斯坦與世長辭.他的臨終遺言是:“告訴他們我這壹生過得很好!”.
路德維奇·維特根斯坦
路德維奇·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臺灣翻譯為維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於奧地利,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他的父親是工業巨頭,母親是銀行家的女兒.他本身是羅素的學生兼好朋友,他作品的源泉來自摩爾的《倫理學原理》和羅素與懷海特寫的《數學原理》.
維特根斯坦是語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發生了什麽.他主張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只能在語言中尋找.他消解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唯壹本質,為哲學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壹生兩個階段的哲學體系.前者主要是解構,讓哲學成為語言學問題,哲學必須直面語言,“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沈默”,哲學無非是把問題講清楚.後者又把哲學回歸哲學,在解構之後是建構,創造壹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本質應該在日常生活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
他的哥哥,保羅·維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單手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