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有壹位老太太,戴著壹頂灰色毛線織成的圓帽,圍著壹條重綠色的絨布方巾,身著藏青色的棉衣,腳上壹雙極其普通的黑色棉布鞋,右手拎著壹個服裝袋,袋子上打著大大的“特價”二字,左手緊緊地攥著1元零錢,站在月臺上等待公交車。公交車進站還沒有停穩,人群便蜂擁而至。老太太生怕上不了車,高舉著袋子,擠進蜂擁的人群中。壹名快要擠進車門的男子不知被後面的誰推搡了壹下,頓時火冒三丈,雙手把著車門,寬闊的後背倚著擁擠的人群,壹只腳踏著地,壹只腳踏著門,用力向後蹬了壹下,人群頓時像湖面中投入壹顆石子,蕩起了壹陣“漣漪”。老太太打了壹個趔趄,左腳跟不偏不倚地絆在道邊石上,隨著重心後移,老太太撲通壹聲跌倒在月臺上。
壹個小姑娘眼尖,看見老人跌倒在地,立刻跑上前去試圖將老人扶起,老人卻 *** 著趴在冰冷的月臺上。只見小姑娘俯下身子詢問了幾句,然後拿起手機撥打電話。過了壹會,壹輛急救車飛馳而來……
2. 描寫公交車上擁擠的場面細節描寫100字左右站在路邊等車,不壹會車子就到跟前了。
哇,好多人呀!我們好不容易擠了上去,可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折騰了半天,終於站穩了。車子繼續前行,又有人攔車了,車上的人都說不能再上了,售票員大聲叫嚷著:“往前面走走……快點……”可哪還有位置呀!就這樣又硬塞著擠上了幾個人。
現在的車廂可算得上水泄不通了,站在車上不用扶也沒關系,儼然成了壹個“肉夾饃”,動彈不得。因為站得難受 ,我搖擺著腦袋,頭壹擡,只見壹位叔叔手上綁著石膏,他也站得極為難受,手不時地上下晃動著,看上去很不舒服。
我立馬不敢動了,生怕碰著他。這時壹個小孩大哭了起來,可能是受不了這樣的擁擠,他的媽媽不停地安慰道:“馬上就到了,馬上就到了……乖。”
車子壹路前行著,車廂裏的嘟噥聲也壹直沒有間斷過。終於到站了,我們下了車,外面的空氣真清新啊!我像逃離了“牢籠”壹樣,長長地舒了壹口氣……。
3. 關於公交車上的細節描寫前幾天乘坐公交車上班,車上人挺多沒座兒,上了車我便走到了車廂後面。
在我之前上車的還有壹位六七十歲模樣的老人,而僅比她早壹步的年輕婦女卻占下了僅存的壹個座位。我眼見了老人的失望,隨後便站在了她的身旁。
老人身體有些笨重,站了壹會兒顯然有些吃不消了。我掃視了壹下後車廂,其中不乏年輕力壯的小夥兒,和傲視壹切的妙齡小姐,竟沒有壹人給老人讓座兒。
我不免從心底裏發出壹聲嘆息!車又行了幾站,坐在我前面的年輕人下了車,按位置我是可以坐下的,但我立即讓老人坐下來,沒有絲毫的猶豫。壹路上我看出老人始終惴惴不安,因為壹個座位對我感激不盡。
尤其在得知我還有很遠的壹段路程後,更是壹有人下車便左顧右盼地給我找座位。我知道老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我也是壹個善良的人,而且自認為有點修養,原因就是我站著而他們坐著。
下車時我有些後悔,後悔的不是讓座兒,而是後悔讓座兒後應離老人遠些,這樣她壹路上的不安也許會減輕些。 之後有壹天還是坐車。
整整壹天都被頸椎病折磨的我終於登上了回家的公交車。真想能坐個座兒,因為我新近添了暈車的毛病,再加上頸椎病更是惡心的厲害。
上車後還真發現了壹個座位,誰知我剛走到那想坐下,卻被隔了壹個座位的女士用皮包占上了,原來她發現了後上車的壹位熟人。真熱情啊!我當時真的有些生氣,但還是沒說什麽。
壹本書上不是寫過嗎:“當妳和傻子吵架時別人分不清誰是傻子。”也許當妳和壹個沒修養的人因為壹個座位吵架時,別人就更分不清誰是有修養的了。
今晨上班又給壹位老人讓座兒了。 寫這些,不是想表白自己,我只是覺得悲哀:壹個座位差點讓壹個七旬老人感激涕零。
人是怎麽了?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文明古國,“尊老愛幼”更是從上學的那天起老師便教給我們的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試想壹想,有誰沒寫過以“幫人推車”、“讓座兒”等助人為樂故事為題材的作文。
難道這些都是寫在書本上、標語上的口號?只是用來教育小學生的嗎?別期盼現在小孩子長大後社會風氣的好轉,因為我們哪壹個不是由小孩子長大的?我們每壹個成人都是他們的“榜樣”。 哎!不盼別的,只盼公交車再多點兒,那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坐著了。
4. 擠公交車描述的文章擠公車 今天上班是擠公交車去的,這都大年二十幾了,臨近過年的原因吧,哪兒哪兒都是過年的氣氛,擠公交車的人簡直多的難以想象,交通部門為了乘客的安全起見,對客車采取了壹系列的控制措施,嚴禁超載。
但是農村經常跑車的人知道怎麽對付他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交通部門派出偵察車輛,隨時檢查客車的超載現象。
客車也相應的派出了‘臥底’分散在各個重要的路口,手機聯系隨時向車上匯報‘敵方’的具體方位,以便乘務有充足的時間安排超載人員的疏散工作。客車的超載程度比起受控以前只有過之而絕無不及。
運氣不錯的是,沒用等多久我就被人群蜂擁著推上了那輛車,之所以用‘推’來形容,是因為如果沒有人幫忙往裏推,就壹定會被裏面的人擠的掉下來。就這種情況,那乘務還在喊:“往裏走往裏走,後面還有人上車。”
我覺得她用詞欠妥,怎麽能用‘走’這個字呢?那情景已經不是用‘走’可以形容的了。用‘擠’來形容都不到位,她應該說往裏再拱拱還差不多。
上車後我唯壹感到慶幸的是沒被人家推的上錯了車,真的上錯了車下都下不來,就只能拉到哪兒算哪兒了。 也不知道最終擠上了多少人,我都奇怪人的伸縮性居然有這麽強,早看著車滿的不能再滿了,這人還是源源不斷的被塞上來。
人這物種的性能也真不錯,怎麽擠也擠不碎、擠不壞,估計打上包裝絕對不必用易碎、易爆、不得倒置等標誌,也不必註明搬運時輕拿輕放、嚴禁仍摔、撞擊、擠壓等等。 大概再沒有上車的人了,因為我感覺到這車好象是搖搖晃晃的上了路。
上路後的車身壹搖晃,就覺得寬松了許多,這讓我想起那個滿與不滿的故事,高僧讓那個以為學到很多東西並且已經滿足了的小和尚拿來壹個缽子,吩咐他往裏面裝石頭,裝滿為止,然後高僧問小和尚:“缽子滿了嗎? ”小和尚回答:“滿了,再也裝不下什麽東西了。”高僧便抓了壹把沙子撒進去,晃了晃缽子,沙子壹會兒就不見了,接著高僧又抓起壹把沙子撒進去,晃了晃缽子,沙子又不見了。
“缽子裝滿了嗎?”高僧再次問小和尚。 小和尚慚愧地告訴師父:“看上去滿了,可是還能裝下很多東西。”
道理雖然差不多,但是擠在公交車上的妳絕不能相信晃晃後真的寬松了並且還能裝下很多東西,千萬不要被暫時寬松的假象蒙蔽了雙眼。妳必須堅守住妳的陣地,哪怕妳的陣地只是兩只腳。
是誰在勸世詩裏說過人只占壹米寬的地皮呢?那壹定是在他沒擠過公交車以前說的。經過擠車我相信他的要求壹定會降的更低。
不信?不信妳就試試。如果妳敢把壹只腳離地想換個姿勢伸展壹下已經被擠酸了的腰,那麽我敢和妳打賭,妳離地的那只腳再也回不到原來的位置,妳休想再找回腳踏實地的感覺,除非妳把它踏在別人的腳上,雖然妳不知道被妳踩在腳下的那是誰的腳,雖然那被踩的腳的主人同樣不知道是誰的腳踩住了他。
但是妳敢確保那腳的主人不會大聲抗議嗎?不過有壹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不管那腳的主人脾氣再怎麽暴躁,他絕不會以牙還牙的踢妳或者踩妳。因為有時環境可以決定人的行為,即便他有那心,他也沒那力。
我現在回想,如果兩只腳同時離地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呢?真後悔當時怎麽就沒勇氣嘗試壹下,我相信壹定不會摔倒。 路程走了壹多半兒時,車裏終於真的寬松下來,我也有幸得到壹個座位舒展壹下腰身。
正想輕松的看看窗外的風景,突然壹個女人大喝壹聲:“停!!!”我不懂音樂,但是簡單壹點的譜子還是知道的,而且也可以試著把熟悉的歌曲彈奏出來,我知道1 2 3 4 5 6 7這幾個小精靈可以組出無數美妙的曲子,也有低音和高音之分。通常人們說誰誰的聲音太高就用高八度來形容。
聽到那個女聲之後,我在腦子裏迅速的從低音到高音排了壹下順序。怎麽也不能把她那個‘停’字發出來的音兒歸類,最後按照我自己對音樂的感覺,暫時定個高九度。
也許有壹天隨著音樂界的發展,還可以把我劃在為音樂做過貢獻的人裏面呢,因為是我發現了高九度。當時她那個高九度的‘停’字不僅把我嚇了壹個激靈。
客車也在那聲高喝的同時“嘎”的壹聲停在了路邊,幾乎所有人的眼光都朝著發聲的方向搜尋過去,司機停好車後回過頭來急切的問:“怎麽了?”那個站起來的女人在車“嘎”的壹聲猛然剎住的時候,自己卻沒剎住自己,重心失控朝前猛沖了幾步,幸虧有人眼疾手快攔住了她,不然我相信她會壹直沖到司機身邊去。站穩後的女人用柔和的中音,給了大家壹個意外又不意外的答案:“我坐過站了!”那個可愛的女人在全車人的暴笑中下了車。
我沒有同情心的本性暴露無疑,從那個女人下車壹直笑到我下車,走在陽光明媚的大街上, 想著那個坐過站的女人回頭去尋找她的來時路,不知道她究竟坐過了多遠,她留在我心中的影子就是那麽壹直的往回走啊走,走在同壹方藍天下的她不知笑了沒笑,我想象中的她該是那麽壹直笑著回到家裏的,如同走在大街上的我,笑的路人紛紛投過來疑惑的目光刺探原因。
5. 寫壹篇關於車上很擠的作文在當今社會中,對這個解釋最典型的例詞就是“擠公交車”。
中國人不說乘公交車是“乘公交車”或“搭公交車”,那是因為搭乘公交車的人實在太多了,車外面的人擠著上車,到了車上就仿佛進了沙丁魚罐頭,滿滿壹車的“沙丁魚”,讓妳除了“擠”這個動作外無計可施。有人說:“擠”是壹件好事,可以使我們人與人之間貼得更近更緊。
妳看公交車上乘客之間擠壹擠,不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不像大洋彼岸的美國,乘個地鐵還要考慮到人與人之間的自由空間,妳沒有權利過分接近另壹位乘客所在的位置。悲哀啊!而在我們中國,身體之間是沒有距離的。
可是心靈上呢?妳在公交車上,因為很擠,身體之間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妳真的不小心撞到了另壹個人,很大的可能是招來壹個白眼,甚至壹頓呵斥;還是在公交車上,壹位身體孱弱的老人或是壹名腆著大肚子的孕婦上了車,座位上的那些年輕而健康的乘客卻熟視無睹,沒有多少人願意讓座——身體貼得很近,心靈卻遠在天涯!第二種解釋是:“用壓力使從孔隙中出來”。這又有兩種情況,壹種是“擠”實物,如“擠牛奶”、“擠牙膏”;另壹種是“擠”虛物,像“擠時間”。
對於後壹種,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掛在嘴上的“今天我特地擠出了點時間……”大文豪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時間如海綿裏的水,只要擠總會是有的。”這告訴我們兩點:壹是時間如金子般寶貴,“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二是時間有著無限的延展性,只要妳努力把握,它就會與妳相伴隨。
對於“擠”的第三種解釋,我不想去深入琢磨。因為它有點沈重,那就是:“排斥;排擠”——這實在是個殘酷的字眼。
同樣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可是在許多人眼中卻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嘗遍了人生的辛酸苦辣;有的人卻高高在上,錦衣玉食。
於是人們為了成為“上等人”而互相“排擠”,甚至不惜采取某些見不得人的“擠兌”手段——想想也是,誰讓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百舸爭流”的時代呢?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壹解釋的“擠”已經漸漸成了壹個中性詞,它代表著壹種“競爭”。事實上,今天的人們對於“擠兌”已經習以為常了,人們認為“擠兌”就是競爭,就是為了“擠”入上流社會而采取的必要的手段。
我想我將來也躲不過“擠”人或被“擠”的命運。壹個小小的“擠”字,卻有著那麽多的意思。
但無論是“擠公交車”、“擠時間”還是“擠兌人”,它們都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思考我們該如何“擠”出自己的人生旅程。
6. 關於描寫擠公交車的場面不少於300字在公交車上,上車時,大家爭先恐後,妳擠我搶,上車後,只要搶到壹個位子,便旁若無人,不假思索地自己先坐了下來,也不考慮周圍的人有沒有位子坐。
當老人搖搖晃晃地站在車上,隨時都有可能摔倒。 此時廣播中正壹遍遍地在重復地播著:“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請給老、弱、病、殘、孕以及帶小孩的乘客讓座,謝謝合作”,聽到的大人都無動於衷,依然心安理得地穩穩當當地安坐不動,那播音裏的話只當作耳邊風,壹吹而過,充耳不聞。
又比如,眼看著壹位老人要摔倒了,大人們都視而不見,只有壹個小小年紀的小學生立時起身讓坐,說聲“老奶奶,您請坐”,然後就前去扶著老人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想不到身邊小孩的媽媽竟狠狠地瞪了小孩壹眼,那意思顯然是責怪她不應該讓坐。眼見得這情景,許多大人們卻熟視無睹,好像根本就沒有事情發生壹樣,依然說說笑笑。
7. 擠車細節描寫作文第壹輛新車來了,大家壹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沖鋒敢死之勢,只沒上前線去。鴻漸們瞧人多擠不進,便想沖上這時候開來的第二輛車,誰知道總有人搶在前頭。總算三人都到得車上,有個立足之地,透了口氣,彼此會心苦笑,才有功夫出汗。人還不斷的來。氣急敗壞的。帶笑軟商量的:“對不住,請擠壹擠!”以大義曉諭的:“出門出路,大家方便,來,擠壹擠!好了!好了!”眼前指點的:“朋友,讓壹讓,裏面有的是地方,攔在門口好傻!”其勢洶洶的:“我有票子,為什麽不能上車?這車是妳包的?哼!”結果,買到票子的那壹堆人全上了車,真料不到小車廂會像有彈性,容得下這許多人。這車廂仿佛沙丁魚罐,裏面的人緊緊的擠得身體都扁了。可是沙丁魚的骨頭,深藏在自己身裏,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體裏硬嵌。罐裝的沙丁魚條條挺直,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彎成幾何學上有名目的角度。
孫小姐算在木板搭的長凳上有個座位,不過也夠不舒服了,左右兩個男人各移大腿讓出來壹角空隙,只容許猴子沒進化成人以前生尾巴那小塊地方貼凳。
這是《圍城》中的描寫,感覺很經典,可以根據情況參考。
8. 公交車很擠的片段描寫爸爸是什麽 壹個“爸爸”,總會有自己的“父親觀”。
這個父親觀的建立,在最初,當然是非常倫理學的,可是這倫理學的冰山,往往在“小太陽”似的孩子的面前融化成為柔柔的水。也許“水”就是爸爸的象征吧。
爸爸是孩子們的泉水,是孩子們的“童話之泉”,因為壹個爸爸常常會不知不覺地迷失了自己,純粹用孩子的觀點來看世界。有壹次我跟孩子談論許多年以前臺北街道的寂靜清幽,感慨地說,那種景象現在只有清晨4點鐘才能見得到了。
我的第二個孩子立刻建議第二天清晨4點鐘到街上去散散步。這是違反我生活規律的,但是我跟孩子對那新鮮經驗有同樣的貪心。
結果當然是,第二天清晨,我“跟著”我的孩子去吸收新鮮經驗去了。 爸爸是孩子們的大海,是孩子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惟壹能夠匯集眾流的“眾水的家鄉”,因為壹個爸爸往往能夠發現孩子們各種不同的意見的可愛,所以他認為自己的使命是使各種想法都能夠並行不悖。
有壹個星期天,我的三個孩子都希望能去看壹場“有爸爸陪同”的電影,但是每壹個孩子都堅持自己對影片的選擇。是,我不得不安排連續三個星期的電影欣賞活動,讓三個孩子自由參加。
爸爸是孩子們的港灣,是孩子們逃避嚴正社會規範的庇護所,因為孩子們有時候看起來脆弱得那麽可愛,如果不稍加保護似乎就會受到嚴重的摧殘。我的最小的孩子,有壹天拿著她的數字練習本走進我的房間,告訴我說,數學習題又多又繁,她已經不想做了,因為她覺得十分厭煩。
我也看出她臉色有些蒼白,眼珠子並不明亮發光,這是感冒的前奏。我不得不放下我的工作,給她沖壹杯蜜水,然後陪她壹道壹道地分解數學習題,同時在紙上計算,互相核對答案。
我知道孩子需要的是這樣的壹個港灣,並不是“對病人的訓誡”。 爸爸是孩子們的銀行。
這個銀行壹再使孩子有機會觀察到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壹——錢的妙用。最使孩子困擾的是,錢為什麽會跟爸爸成為壹體?最使爸爸心驚的是,孩子們把“錢的妙用”跟“爸爸的妙用”混為壹談。
事實上,孩子們簡直把爸爸看成“有兩條腿的線”了。因此,孩子們把事情單純化了,不是通過爸爸去用錢,而是直接地“用爸爸”。
我的最小的孩子曾經跟我說,她要壹盒彩色筆。她說要有彩色筆,就有了彩色筆。
我的第二個孩子跟我說,她希望有壹部鋼琴。這當然是對“銀行”的考驗。
可是結果仍然是,她要有鋼琴,就有了鋼琴。我的大孩子跟我說,我應該去買壹棟有花園,有壹大片碧綠草地的住宅,使大家都能享受多壹點的陽光。
這壹次,她發現“銀行”並不是無論什麽事情都辦得到的了。盡管是這樣,這“銀行”仍然是非常可靠有用,尤其是日常生活上小小需要的滿足。
當然,這“銀行”本身的最歡迎的業務,也是那袖珍可愛的小小平價物件的購買。 爸爸是孩子們的旅行社。
這旅行社,會給孩子們安排最完美合適的旅行。這旅行社並不像其他的旅行社那樣有許多“規定”,這旅行社是自由的,能夠滿足觀光客的任何需要。
這個旅行社辦過兩次奇特的觀光旅行。第壹次是到高雄去看澄清湖、春秋閣,然後再到墾丁公園,最後是鵝鑾鼻去看燈塔。
兩個小觀光客,老大跟老二,所提出的最重要的觀光要求,卻是到高雄大新公司飲食部吃客冰淇淋——跟臺北的冰淇淋並沒有任何差別的冰淇淋。第二次是到福隆海濱的沙灘上去遊泳。
三個小觀客,老大、老二、老三,所提出來的最要緊的“觀光項目”,是中午在沙灘上野餐吃,必須是每人壹根鹵雞腿——跟家裏吃的完全壹樣。 爸爸是孩子們的律師事務所。
這個律師事務所同時得到時時有小爭執的三方面當事人的信任。這三個當事人裏的任何兩個有小爭執,都委托同壹個可靠的律師替她們打官司。
因此,這個律師事務所的最大的業務並不是訴訟,而是調解。調解不同於判案,調解只不過是壹種藝術。
這個律師事務所經常準備著壹本可愛的小書、壹兩顆甜甜的糖、壹杯可以消除火氣的冰蜜水,還有壹兩句笑話、壹個簡短有趣的故事,或者“壹個父親的溫和安慰”。這個律師事務所,辦過的壹次最復雜的和解,是老大對老二不滿,老二對老三不滿,而老三對老大不滿。
那壹天,是這個律師事務所最忙碌的壹天。 有時候我覺得,對於“爸爸是什麽”的最好答案,是從人倫方面來設比喻。
這些比喻,會使聽的人容易了解得多。 例如說,爸爸是孩子們的朋友。
壹個跟孩子壹起出去散步的人,難道還不像朋友?跟孩子壹起下跳棋,跟孩子壹起打撲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