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夏天,達特默斯人工智能會議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召開,會議首先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壹術語,標誌著人工智能(AI)作為壹門新興學科正式誕生。香農(信息論之父)參與發起了達特茅斯人工智能會議,成為這壹新學科的開山鼻祖之壹。他不僅率先把人工智能運用於電腦下棋方面,而且發明了壹個能自動穿越迷宮的電子老鼠,以此證明計算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智能。
1972 年,機械設計雜誌發起了壹場比賽。在比賽中,僅由捕鼠器彈簧驅動的機械鼠不停地與其它參賽鼠競賽,以判斷哪個機械鼠能夠沿著跑道跑出最長的距離。冠軍是“mousemobile”,它跑了825.3 英尺。
1977 年,IEEE Spectrum 雜誌提出電腦鼠的觀念。電腦鼠是壹個小型的由微處理器控制的機器人車輛,在復雜迷宮中具有譯碼和導航的功能和能力。1977 年5 月,Spectrum 宣布首場美國令人震驚的電腦鼠迷宮大賽在1979 年於紐約舉行。在6000 個參賽作品中僅有15個電腦鼠比賽勝出。壹些電腦鼠被報道為“大腦智障”(“brain failure”),另外壹些則被宣布為電腦鼠“爆炸”(“blow up”)。當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話題時,智能電腦鼠的設計和制作顯然就被證實比想象中的困難得多。
1979年,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通過其Spectrum and Computer雜誌發起了壹場競賽,比賽項目為制造出能夠在短時間內自主走出迷宮的電腦鼠的人獎勵1000美元。在6000個參賽作品中僅有15個電腦鼠比賽勝出,這是第壹場真正的電腦鼠走迷宮的競賽,標誌著電腦鼠走迷宮競賽的正式誕生。
1980 年,在倫敦Euromicro’80 舉辦了壹場歐洲版的比賽,但是18 個參賽鼠都沒能成功地完成這個迷宮賽。在比賽的觀眾當中,有五位來自日本新科學基金會的代表。他們將此比賽規則帶回了東京,後來還在1980 年11 月舉辦了首場全日本電腦鼠比賽。
1985 年8 月,在日本Tsukuba 舉行了首場世界電腦鼠大賽。電腦鼠來自整個歐洲和美國,使用的傳感器有紅外的、超聲波的和CCD 的,驅動裝置有步進電機的和DC 伺服電機的。所有最高獎項均由日本的電腦鼠Noriko-1 贏得,壹舉成為世界冠軍。
1987 年,電機工程協會(IEE)在倫敦舉辦了壹場電腦鼠錦標賽,13 個電腦鼠角逐冠軍。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David Otten 帶著他的兩個參賽鼠Mitee Mouse I 和
Mitee MouseII 獲得了壹等獎和二等獎。比賽采用新的得分體制,以獎勵那些能夠智能、高效地解開迷宮的方案和能夠獨立運行的電腦鼠。
壹位新加坡工程協會(IES)的議會成員在1986 年偶然發現了電腦鼠。因為他對電腦鼠以及電腦鼠的復雜程度和前景非常感興趣,所以他覺得在新加坡舉辦壹場國際電腦鼠大賽非常合適(IES 作為主要的贊助商)。
1987 年10 月,新加坡舉行了第壹屆新加坡電腦鼠比賽。比賽的冠軍MIR3+(來自Nanyang技術協會)是1988 年在倫敦舉行的IEE UK 國際電腦鼠比賽的季軍。
1989 年7 月,由第二屆新加坡電腦鼠比賽的獲勝者組成比較大的新加坡隊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1989 年IEE UK 國際電腦鼠大賽。新加坡參賽者獲得了最高8 個獎項中的6 個。
David Otten 的Mittee Mouse III 奪得了亞軍,UK 某企業則獲得了第五名。
在1989 年10 月21 日,IES 邀請澳大利亞、日本、臺灣、UK 和美國最好的電腦鼠來參加新加坡首場國際電腦鼠大賽。來自美國和臺灣的電腦鼠等待著復仇的時機,因為他們在7月份的倫敦大賽曾壹度被新加坡打敗。13 個來自當地的和外國的參賽者的電腦鼠在3 個小時的比賽中,表演出來的速度和敏捷程度使得觀眾嘆為觀止。新加坡獲得第2 名、第4 名、第5 名和第7 名的事實出乎了很多人的意外。
1991 年,世界錦標賽在香港舉行,這是繼1985 年Tsukuba 世界錦標賽的又壹場最大的國際盛會:來自13 個國家的21 位選手帶著30 個電腦鼠來比賽。
自1991 年以來,世界級的比賽數目顯著增加。原來壹年舉行5~6 場比賽,現在增加到100 場以上。
電腦鼠比賽在中國大陸還很少見,直到2007 年,由上海市計算機學會主辦的IEEE 標準電腦鼠走迷宮邀請賽(長三角地區)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有三十多所院校參加,反響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