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對巴以土地不公正的分割,導致巴以曠日持久的沖突。
1991年10月馬德裏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並由於以色列數度的反復而中斷。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壹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壹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壹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臺以後,由於沙龍采取了壹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壹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制造了壹系列武裝反抗,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2007年11月27日,美國總統布什(中)在馬裏蘭州安納波利斯會見參加中東問題國際會議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左)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在美國的斡旋下,巴以和談中斷近7年之後,雙方談判代表2007年12月12日在耶路撒冷舉行重啟和談後的首輪談判。談判秘密舉行,據說氣氛緊張,巴方代表炮轟以方的東耶路撒冷建設項目,以方代表則提出來自加沙地帶的火箭襲擊。
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2008年9月26日表示,以色列擴張猶太人定居點的行為是巴以雙方在和談中面臨的主要阻礙。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日前在聯大壹般性辯論中發言時也說,根據目前情況,和談需要更多的時間。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問題多多,但巴以和談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當然,對於巴方而言,影響巴以和談的另壹個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繼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根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21日發表的壹份報告,自去年底巴以雙方宣布重啟和談以來,以方***批準在東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區的定居點新建4486套住宅。正如阿巴斯在聯大會議上所說,以色列停止擴張定居點是實施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的第壹階段,也是目前巴以和談的基礎,但這壹目標至今未能實現。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六日戰爭”)之後,安理會采用了242號決議。242號決議對巴以沖突提出了壹個和平解決的方案。這個解決方案被以色列、約旦、埃及接受了,但是被敘利亞拒絕了,直到1972到1973年。
1970年,美國國務卿威廉姆·P·羅傑斯提出了羅傑斯計劃,該計劃呼籲蘇伊士運河兩岸雙方停火90天,保留壹個軍事停滯區,努力在安理會242號決議框架下達成***識。甚至在安瓦爾·薩達特成為埃及總統之前,埃及政府就接受了羅傑斯計劃。以色列拒絕根據羅傑斯和平計劃與埃及會談。
在1972年安瓦爾·薩達特突然把蘇聯軍事顧問從埃及驅逐出境,重新向美國政府表達願意在羅傑斯計劃的基礎上談判。而在那之前,巴以和談都沒有什麽進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馬德裏和平會議打破了這個僵局。
1991年,第壹次海灣戰爭後,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在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的幫助下)提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在西班牙馬德裏開會,直接涉及阿以沖突,這是壹個突破。這個突破是以色列和它的鄰居們進行直接雙邊和多邊談判的先兆,這次談判被稱為1991年馬德裏和平會議,談判在華盛頓特區展開,雖然收效甚微,但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壹次坐到壹起試圖解決長達半個世紀的沖突。會議確定了阿以談判的基本原則——“土地換和平”,即讓以色列通過歸還它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阿拉伯人領土,來換取與阿拉伯人的和平相處。
1993年1月,以色列解除與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此後,在挪威的主持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進行了壹系列秘密會議。這些會議的直接結果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署了《奧斯陸協議》,該協議官方稱為《臨時自治安排準則宣言》,是1993年9月13日在白宮的草坪上簽署的。該協議規定以色列先期歸還巴勒斯坦加沙和傑裏科兩地,巴勒斯坦人實施為期5年的自治,這是“土地換和平”原則的第壹次具體實踐。奧斯陸協議討論了在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下未來巴勒斯坦國建立的必要因素和條件。拉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長西蒙·佩雷斯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褒獎了他們在簽署奧斯陸中所作出的貢獻。拉賓代表以色列人民說:“曾經與妳們——巴勒斯坦人——作對的我們,今天對妳們大聲、清楚地說,流血、眼淚,夠了,夠了!”
1990年代中旬,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有很多權力和責任從以色列轉移到巴勒斯坦人手中。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和全部加沙地帶實現了完全自治。出於安全考慮,以色列仍然(還會繼續)存在於約旦河西岸。但是巴勒斯坦控制了大多數巴勒斯坦人的公民職能。
1995年伊紮克·拉賓被暗殺後,和平進程最終陷於停滯。約旦河西岸定居點的人口幾乎長了兩倍。後來,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的自殺式襲擊和以色列軍隊隨後的報復行動使得和談的條件站不住腳。
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自1993年以來制造了很多自殺式襲擊(包括1996年5月以色列大選前的壹波自殺式襲擊),1996年6月新任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因此宣布了壹項新政策,該政策背棄“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致使中東和平進程裹足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執行。內塔尼亞胡先宣布了壹項針鋒相對的政策,他把它稱作“互惠主義”,如果阿拉法特繼續內塔尼亞胡稱之為“巴勒斯坦凱旋門政策”(直接或間接煽動或支持恐怖主義)的行為,以色列就可藉此拒絕參與和平進程。希伯倫和懷伊協議就是在這個時候簽署的,它的簽署是在以色列認為“它的條件部分滿足了”之後的。
關於在希伯倫重新部署的草案,也被稱作“希伯倫草案”或“希伯倫協議”,開始於1997年1月7日,1997年1月15日到17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締結。這個協議根據奧斯陸協議處理了以色列軍隊在希伯倫地區重新部署的問題。該協議處理了在希伯倫的重部署、安全問題以及其它問題。
而懷伊河備忘錄則是壹項政治協議,用來協商奧斯陸協議的實施的,完成於1998年10月23日。由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和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亞希爾·阿拉法特。於懷伊河談判,簽署與白宮,比爾·克林頓總統作為官方見證人。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國會議員以75票贊成,19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懷伊河備忘錄。該協議處理未來在約旦河西岸的重新部署,安全問題以及其它問題。
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巴勒斯坦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2000年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分歧嚴重,加之以方蓄意拖延,協議形同虛設。
2000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召集巴勒斯坦最高權力主席亞希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開和平會議,力勸雙方在耶路撒冷地位、猶太定居點、邊界劃分和巴難民回歸等問題互做讓步。據報道,如果猶太人定居點(占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的85%)被割讓給以色列,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就提議給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將近95%的土地以及全部加沙地帶。除了東耶路撒冷郊外已經並入以色列的大量非猶太人區域,大多數地盤將落入以色列人的管轄範圍之內。巴勒斯斯坦回歸權力的問題將通過有效的貨幣賠償來解決。根據巴勒斯坦消息來源,剩下的區域將由巴勒斯坦人來控制。根據安全路線的配置方式,以色列路線會阻止巴勒斯坦人自由通過他們所建議的國家,並減少吸收巴勒斯坦難民的可能性。巴勒斯坦國的邊界、領空和水源將會落入以色列手中。
阿拉法特拒絕了這個提議,但是沒有討價還價。甚至在美國的壓力下都沒有形成壹個能夠滿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的站得住腳的巧妙方案。因為戴維營會議失敗了,所以克林頓指責阿拉法特。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會議中,克林頓任命前聯邦參議院喬治·J·米歇爾來領導壹個真相調查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後來發表了《米歇爾報告》。
2000年9月,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事件引發了巴以間壹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特別是沙龍2001年3月上臺後堅持推行強硬政策,致使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戴維營會議失敗之後,克林頓參數在2000年秋天被提出,它包括壹項方案,即,巴勒斯坦國包含約旦河西岸94%到96%的土地,大約80%的定居者仍然在以色列的管轄下,作為交換,以色列在“綠色路線”(1967年邊界)的計劃下應該讓出壹些土地(所謂的“土地交換”)。交換將包括1%到3%的以色列土地,這樣,最終巴勒斯坦國約旦河西岸的那部分將會達到原有土地的97%。
2001年1月在塔巴會議上,談判在克林頓參數的基礎上繼續著。以色列談判小組提出了壹個新的地圖。該提議從約旦河西岸消除了“以色列臨時控制的”土地,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這個地圖,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但是,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當時沒有進行進壹步的談判,談判以壹個協議而結束。
2001年3月右翼利庫德黨候選人阿裏爾沙龍於2001年被選為以色列總理沙龍政府上臺,巴以沖突愈演愈烈,“土地換和平”更無從談起。
在阿盟的支持下,阿拉伯政府領導人的貝魯特會議於2002年三月展開。會議提出壹個結束巴以沖突的計劃。以色列外長西蒙·佩雷斯歡迎該計劃,說:“每個和平計劃的細節壹定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之間直接談判,為了使這個計劃成為可能,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壹定要讓恐怖行動結束。就在昨天晚上我們在尼坦雅所見證了這壹令人震驚的事件。”關於前壹天晚上尼坦雅自殺式襲擊事件,貝魯特沒有解決得了。由於以色列不希望“全部撤回”到1967年以前的邊界線,也不希望巴勒斯坦難民權力的回歸,所以以色列不準備像阿盟號召的那樣開啟談判。
2002年6月,美國、歐洲、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勾勒出了壹個和平“路線圖”原則,包括巴勒斯坦國的獨立。
該路線圖於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那是在馬哈茂德·阿巴斯前所未有的被任命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總理之後。美國和以色列都提倡壹個新的總理地位,因為他們都拒絕再與阿拉法特合作。
該路線圖呼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獨立行動,只有在雙方建立親密關系之前,有爭議的問題都將被推遲討論。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必須“承擔看得見的努力來逮捕、瓦解和遏制個人和團體的、針對以色列任何地方的暴力襲擊計劃和行動”,並且“重新建立和重新聚焦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安全機構”必須“開始持久的、有針對性的、有效的行動,旨在反抗所有涉及恐怖活動的行為,以及拆除公***建設的恐怖行為”。以色列那個時候被要求拆除2001年5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停止所有定居點活動,從2008年9月28日後它所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地移除武裝,並且結束宵禁,放寬個人和貨物活動的限制。
但由於巴以沖突不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從2006年12月到2008年9月中旬,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會面36次,還有低級別的談判。
2007年奧爾默特歡迎阿盟重新支持阿拉伯和平倡議。在奧爾默特和平協議談判和建立巴勒斯坦國的額巴勒斯坦國的努力下,他為巴勒斯坦提出了壹個計劃。按照該計劃,以色列應該馬上得到約旦河西岸7%的土地,包括大多數的定居點街區,並且巴勒斯坦應該在稍後的日子裏接受壹塊大小相當於約旦河西岸5.5%的沙漠地區。巴勒斯坦拒絕了該計劃,聲稱以色列想要阻斷領土的連續性並把耶路撒冷當做它的首都。
2007年11月,在中東問題有關四方等國際社會的努力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在美國馬裏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舉行,中斷7年的巴以和談得以重新啟動。但由於以色列於2008年底對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巴以和談再度中斷。
在巴勒斯坦兩大黨法塔赫和哈馬斯爆發了沖突之後,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把巴勒斯坦政權分裂為兩個政權,每壹個政權都聲稱自己是真正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法塔赫控制了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哈馬斯控制了加沙地帶。加沙和以色列的敵意上升了。在埃及的斡旋下,達成了2008年以色列—哈馬斯停火協議,該協議從2008年6月19日到2008年12月19日持續了半年。協議的崩潰導致了2008年12月27日的加沙戰爭。
2009年,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宣布他支持壹個未來的巴勒斯坦國,但是堅持說,巴勒斯坦人應該做出互惠姿態、接受兩條原則:承認以色列是壹個猶太民族的國家;解除未來的巴勒斯坦國的武裝並註入額外的安全保障,包括保衛以色列的邊界。那年年末,白宮宣布召開奧巴馬總統、內塔尼亞胡總理和民族權力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之間的三方會議,以為新的中東和平談判奠定基礎。
2010年9月,奧巴馬政府推進恢復停滯的和平進程,使有關各方兩年來第壹次同意直接談判。
在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作為行動協調器的同時,美國國務卿希拉裏·羅德海姆·克林頓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把各方誘騙到談判桌上,並且用得到埃及和約旦對直接談判支持的方式而說服了不情願的巴勒斯坦納。談判的目的是在壹年之內形成壹個最後最終協議的框架,盡管普遍的預期是相當低的。直接談判的目的是以形成壹個對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來說的兩國解決方案而正式終止巴以沖突,並推動持續長期的和平,在官方上叫停將來對土地的聲索,如果再發生暴力的話,接受拒絕新的爭端升級的思想。但是,哈馬斯和真主黨卻重申,如果雙方達成了任何協議的話,他們就要威脅到和談。以色列政府公開發表聲明,如果雙方簽署的這麽壹個2012年協議只是因為哈馬斯和真主黨在威脅著和平進程而去生效的話,那麽和平就不會直接存在。這份聲明因此就讓美國來評估壹年多之內可能來到的和平,使聚焦消除壹部分和談威脅成為可能。
以色列懷疑,如果最終協議壹旦產生,責任落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手上,那麽哈馬斯和真主黨就仍然會得到助長新暴力的支持。同時,只要巴勒斯坦方面拒絕承認以色列是壹個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政府就明確地拒絕和巴勒斯坦的任何可能得協議。以色列聲稱那土地以前就是猶太人的,尤其是,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猶太人的歷史,並且現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口,超過80%都是猶太人。從1980年代起,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裏的主流認真地接受了領土和外交妥協的概念,對兩國解決方案比較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說,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領土交換原則上是壹致的,以色列人已經確認了。以色列用以保持定居點作為交換條件的可能讓給巴勒斯坦土地的比例問題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巴勒斯坦人要求比例為1:1,而以色列人則給得少。2012年4月,馬哈茂德·阿巴斯給內塔尼亞胡寫了壹封信,重提重啟和談,並說以色列必須停止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的定居點建設,並要求以色列接受1967年前的邊界,並把這個邊界作為兩國方案的基礎。2012年5月,阿巴斯重申如果以色列人給出“任何有希望的或是積極”的建議,他就願意與以色列接洽。不到壹個禮拜,內塔尼亞胡就回了阿巴斯阿巴斯的四月份的信,這是他第壹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擁有自己國家的權利,盡管像以前壹樣,他宣稱巴勒斯坦應該解除武裝管制,並說他的新的民族團結的政府對重新談判提供了壹個新的機會,並推動了談判。
在哈馬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代表之間經過了幾個星期的激烈的三方非直接外交,什麽都沒有達成。同時,巴勒斯坦內部的和解會談也停滯了,結果,在奧巴馬到訪以色列期間,哈馬斯對以色列五次發動火箭襲擊。
7月17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裏贏得了阿盟對於壹個“方案”的支持,這個方案包括對巴勒斯坦人的經濟獎勵和對以色列人的安全保證,而這些獎勵和保證是伴隨著壹個新的談判框架而形成的。但是巴勒斯坦領導對該提議有所猶豫。7月19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領導人被授權之後,克裏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權利機構領導人已經“三年來第壹次建立了壹個重啟直接和談的基礎”。但是,哈馬斯——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帶的政權,卻拒絕了克裏宣言,聲稱阿巴斯沒有權利以巴勒斯坦人民的名義去談判。
2013年7月,美國國務卿克裏在連續6次訪問中東後宣布,巴以新壹輪談判於2013年7月29日至30日在華盛頓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