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詳細解釋壹下地形雨和對流雨的成因及分布特點
地形雨(local rains) 地形雨。當潮濕的氣團前進時,遇到高山阻擋,氣流被迫緩慢上升,引起絕熱降溫,發生凝結,這樣形成的降雨,稱為地形雨。地形雨多降在迎風面的山坡(迎風坡)上,背風坡面則因空氣下沈引起絕熱增溫,反使雲量消減,降雨減少。 地形雨常隨著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地形雨如不與對流雨或氣旋雨結合,雨勢壹般不會很強。 在世界上,最多雨的地方,常常發生在山地的迎風坡,稱為雨坡;背風坡降水量很少,成為幹坡或 稱為“雨影”地區。如挪威斯堪的那維亞山地西坡迎風,降水量達1000~2000毫米,背風坡只有300毫米。又如,我國臺灣山脈的北、東、南都迎風,降水都比較多,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臺北火燒寮達8408毫米,成為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壹到西側就成為雨影地區,降水量減少到1000毫米左右,夏威夷群島的考愛島迎風坡年降水量12040毫米。印度的乞拉朋齊年降水量11418毫米,也是因為位於喜馬拉雅山迎風坡的緣故,成為世界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而處於背風坡的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卻為200~400毫米。 亞馬遜盆地,剛果盆地,澳大利亞大分水嶺東側等地的降水,地形雨也占有壹定得因素。對流雨 大氣對流運動引起的降水現象,習慣上也稱為對流雨,也叫熱雷雨。近地面層空氣受熱或高層空氣強烈降溫,促使低層空氣上升,水汽冷卻凝結,就會形成對流雨。對流雨來臨前常有大風,大風可拔起直徑50厘米的大樹,並伴有閃電和雷聲,有時還下冰雹。 對流雨主要產生在積雨雲中,積雨雲內冰晶和水滴***存,雲的垂直厚度和水汽含量特別大,氣流升降都十分強烈,可達20~30米/秒,雲中帶有電荷,所以積雨雲常發展成強對流天氣,產生大暴雨。雷擊事件、大風拔木、暴雨成災常發生在這種雷暴雨中。 淡積雲雲層薄,含水量少,壹般有雨落到地面。濃積雲在中高緯度地區很少降水,但是在低緯度地區,因為含水量豐富,對流強烈,有時可以產生降水。 對流雨以低緯度最多,降水時間壹般在午後,特別是在赤道地區,降水時間非常準確。早晨天空晴朗,隨著太陽升起,天空積雲逐漸形成並很快發展,越積越厚,到了午後,積雨雲洶湧澎湃,天氣悶熱難熬,大風掠過,雷電交加,暴雨傾盆而下,降水延續到黃昏時停止,雨後天晴,天氣稍覺涼爽,但是第二天,又重復有雷陣雨出現。在中高緯度,對流雨主要出現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極為少見。 赤道地帶全年以對流雨為主。我國對流雨最多地區是海南島和南嶺山區,就季節而言,以夏季最多,春季和秋季次之。就日變化而言,陸上(指平原地區)多出現在下午到傍晚,海上和盆地區域多出現在夜間。海洋上的對流雨比大陸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