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的意思是顧前顧後,十分戒慎恐懼的樣子;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
畏首畏尾(拼音:wèi shǒu wèi wěi)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
“畏首畏尾”的原義是顧前顧後,十分戒慎恐懼的樣子;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貶義。
晉侯合諸侯於扈,平宋也。?
於是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與之事君。九月,蔡侯人於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侯偕。十壹月,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於執事。
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侯於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藏陳事。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在位之中,壹朝於襄,而再見於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誌。’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幾?’
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_,唯執事命之。” 文公二年,朝於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於鄭,趙穿、公婿池為質焉。(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畏首畏尾”。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