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妳所知道的比較好看的外國名著有哪些?

妳所知道的比較好看的外國名著有哪些?

我推薦壹部反戰題材的:《尋找光的小女孩》

01?

小說的題目頗有些向《賣火柴的小女孩》致敬的意味。封面上,大地壹片暮靄蒼茫;壹個小女孩跪在地洞口,洞中的光芒照亮了女孩的臉。

與《賣火柴的小女孩》壹樣,《尋找光的小女孩》講述的是壹個憂傷的故事:戰爭蹂躪後的廢墟中,兩個幸存者--小女孩和壹位老人相依為命;為了躲避戰爭的屠戮,小女孩和老人躲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抱團取暖,用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彼此尋找光明的道路。

在不長的篇幅中,作者運用“敘事蒙太奇”手法,交替使用老人和小女孩的視角,並穿插兩人的回憶與夢境,從微觀的角度向讀者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及傷痛。

年逾耄耋的老人原本是壹位作曲家,生活富足快樂;但突如其來的戰爭改變了壹切:目睹慘無人寰的屠戮,看到至親之人的慘死;孫女的幸存曾讓他欣喜若狂,但好景不長,在他眼皮底下,八歲的小孫女慘遭橫禍。

“那已經不能稱其為家了……”在被戰爭與屠殺蹂躪後的廢墟中,他尚存壹息---說“茍延殘喘”也不為過。為了不被“那種人”發現,老人堵住家中所有門窗,隔斷了與“光明”的壹切關聯。直到有壹天————

“臟兮兮的小小身軀,蜷躺在廢物堆中。我透過窗板的縫隙,觀察了‘那屍體’好幾分鐘,乃至於好幾個鐘頭---我已經沒有時間概念了。”

當他發現這具“屍體”還有壹息尚存時,老人冒著被“那種人”發現和被當做“妖怪巨人”嘲笑打罵的風險,將“小小的屍體”抱回了家。

小丫頭“本來很認命,原本打算逆來順受,忽然內心深處有個小齒輪轉動了。這個小構造,帶來另壹個構造,它又再帶動別的構造---這壹連串奇特的機制運轉下,孕育出壹個微妙的東西:希望。”

小女孩得救了。從女孩閃回的記憶片段中我們得知,這個可憐的孩子是個戰爭孤兒,從出生起就與壹群流浪兒壹起,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下水道中。因為她“搜刮”不來食物卻總是找蠟燭,她被毒打,甚至被遺棄。

小女孩不會說話、沒有名字。老人為她取了壹個名字---“光兒”;光兒在心中也暗自為老人取了壹個獨屬她壹人的稱呼---“爺爺先生”。沒有食物、沒有光源,他們晚上壹起出去尋找;不知道時間,沒有希望,他們彼此安慰。爺爺先生教光兒規矩,為她列出“戰後所有該做的事清單”;光兒則在爺爺先生的照料下,煥發出小女孩特有的活力,自信地用筆劃掉清單上“愛壹個人”的項目,並在爺爺先生的額頭上輕輕壹吻。

小說的情節並不波瀾起伏,但描寫的筆觸非常細膩:不是老年人略顯絮叨的呢喃自語,就是小女孩認識周遭的點滴新鮮感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被主角的境遇深深吸引:和他們壹起從破爛的收音機中搜索渺茫的希望,為“那種人”的突然闖入而緊張萬分,為藍頭盔士兵的到來欣喜安慰。

"壹道早晨的燦爛陽光立刻投射進來……今天真美好,連光兒也想跳舞……塵埃的小舞曲到爺爺先生的臉旁告壹段落時,她註意到他的臉色似乎比平常更灰沈壹些。於是她親了親他的額頭,剎那間,冰冷的感覺立刻貼附她的唇,直搗她的心。"

讀到這裏,我不禁潸然淚下。古今中外的名家巨著中,有很多關於死亡的精彩描寫,那些直搗人心的文字,無壹不把生命之花雕謝後的頹敗虛空與鮮活生命消散後的幻滅失落表達的淋漓盡致。但這裏的寥寥數句,卻令人無比唏噓喟嘆:爺爺先生走了,等待光兒的又是什麽呢?

02

每當讀到爺爺先生與光兒瑣碎溫暖的日常,我都會想到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腦海中,小說與電影之間建立了某種奇妙的聯系:同樣是壹對相依為命的忘年之交,幸存的主人公同樣舉家慘遭橫禍,同樣是被人遺忘和忽略的靈魂,在日復壹日的相處中彼此安慰、互相溫暖。?

所不同的是,光兒和爺爺先生的年齡跨度更大,彼此之間的感情更為純粹。爺爺先生將光兒視為己出,愛她如自己的孫女;而光兒則幹凈的像壹張白紙,真摯而純潔地愛著給了她食物、溫暖以及光明的爺爺先生。

電影中,對變態惡警的仇恨造就了瑪蒂爾達的偏執與叛逆;而小說中,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下水道中的光兒,對於爺爺先生給予她的壹切都充滿感恩。她向往著爺爺先生為她描述的與骯臟的下水道完全不同的世界,盡管那只是戰爭發生前最平常的場景。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記事起就生活在下水道的光兒,對於光明的尋找只是出自本能;而對爺爺先生來說,原本擁有美滿富足生活的他,所經歷的則是十足的夢魘。

從這個意義來說,爺爺先生比光兒更需要治愈。有了光兒,他重新有了愛壹個人的能力;有了光兒,他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有了光兒,他能夠拼盡老命與“那種人”拼死壹搏……在與光兒相依為命的日子裏,"戰前的幸福回憶"與"戰後的美好希冀”交相輝映。壹老壹小兩顆心,用微弱的光芒彼此映照,互相溫暖,彼此救贖。

電影中,裏昂日漸對瑪蒂爾達產生了壹種奇妙的感情,但也最終死於由這種感情帶來的軟肋;而小說中,爺爺先生在光兒的照料與溫暖下,完成了自我救贖。

《這個殺手不太冷》使娜塔麗·波特曼揚名立萬,感動了無數人;而《尋找光的小女孩》另讀者在感受戰爭殘酷的同時,也體味到人性的溫暖與柔情。細微的關懷與點滴的愛,如壹支小小的蠟燭,雖然在戰爭的風暴中搖搖欲滅,但仍卻堅強地散發出壹圈圈光暈與熱量。

03

從聞壹多先生的《太陽吟》,到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在文學語境中,"光明"壹直就是壹種隱喻,象征著自由、正義、積極與向上的力量。

從題材來講,《尋找光的小女孩》是壹部反戰小說,兩位主人公的遭遇,直接間接都是由戰爭造成的。戰爭中的人,如同草芥,尊嚴被骯臟和欺淩踐踏,必須像老鼠壹樣龜縮在陰暗的角落,將自己與光明隔絕開來。?

堅定的反戰鬥士和文壇硬漢海明威在其短篇《在異鄉》中,借以戰勝者姿態出現的美國士兵之口說道:

“殘酷的戰爭面前,不管參戰者來自哪個國家,為何目的而戰,都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戰爭將他拋棄在正常的人類生活之外。”

而戰爭對平民的影響更為致命。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平民失落、痛苦、迷茫、掙紮;與可見的戰後廢墟與屍橫遍野的慘狀相比,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更大,就像爺爺先生經歷的那樣:過度的緊張、無盡的失眠,揮之不去的耳鳴,無處不在的恐懼……

當光兒"第壹次看到陽光,是真正的白天的陽光,那光線,既不是橙黃又害羞的黎明,也不是灰藍而令人不安的黃昏。"?

在戰爭的陰霾之下,我們習以為常的陽光,會給常年生活在下水道中的光兒帶來如此之大的震撼!

雖然是反戰題材,但《尋找光的小女孩》並未從正面描寫戰爭的慘烈與殘暴。書中,我們分辨不出故事發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對於屠戮的始作俑者,作者僅僅借光兒和爺爺先生之口將他們稱為"那種人"。

如果說《在異鄉》旨在向讀者展示戰爭參與者的內心世界的話,《尋找光的小女孩》就是對戰爭陰影下平民心理的壹次探索。這部八萬字的小說尚無足夠的空間探索“戰爭與和平”的宏大命題,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作者對戰爭的反思,對愛與救贖的致敬。

從《布谷鳥》、《漫長的婚約》到《冷山》,包括《西西裏的美麗傳說》和今年初韓國新出品的電影《想念哥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學及影視作品著力於從平民個體的微觀角度去探索戰爭陰影下普通人的生活境況,去反思戰爭給平民帶來的淒慘和傷痛。對無辜的平民來說,鬥爭與信仰、黨派與政治也許都很遙遠,美滿的家庭與其樂融融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壹如光兒和爺爺先生,他們並不認識"那種人";他們所期盼的只是戰爭早點結束,平安活著。無論誰代表正義,他們都必須尊重生命;對光明的信仰和對生命的尊重,高於壹切。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沒有比愛和救贖更溫暖的事。

在書的結尾,

光兒“就像爺爺先生教她的那樣開始彈琴……躁動的樂聲,伴隨著光兒的淚水,和積累多年而指引著她手指的悲傷,……猶如壹首最悲憤的自由之歌,猶如最美的愛的吶喊。”

爺爺先生在光明到來之際,永遠閉上了眼睛;而尋找光明的路,光兒還將繼續走下去。因為,正如海明威所說,壹個人“可以被摧毀,但永遠不能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