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作家不包括但丁。
十九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司湯達(代表作:《紅與黑》)、巴爾紮克(代表作:《人間喜劇》)、福樓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代表作:《羊脂球》)、夏洛蒂(代表作:《簡-愛》)、狄更斯(代表作:《霧都孤兒》)等。
作為創作手法的“現實主義”常常與浪漫主義並舉,兩者相伴相生,對立依存。
現實主義:主張按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追求客觀性,真實性。(向外)。
浪漫主義:側重於理想與表現,主張用誇張的語匯,大膽的幻想,離奇的情節,非凡的人物,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個人情懷。(向內)。
發展歷程:
1830年,雨果的戲劇《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司湯達的《紅與黑》的出版,意味著批判現實主義的誕生。
19世紀30年代,是此前的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正值浪漫主義方興未艾之際,特別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主義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也吸收了浪漫主義作家的寫作經驗。現實主義在法、英等國迅速崛起,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文壇上開始出現各種新興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