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宋代安撫使是什麽級別

宋代安撫使是什麽級別

宋初沿之,為諸路災傷及用兵的特遣專使。後漸成為各路負責軍務治安的長官,以知州、知府兼任。如系二品以上,即稱安撫大使。官品低者稱管勾或主管某路安撫司公事。陜西、河東、廣南等路,以關系至要,稱經略安撫使,以直秘閣以上充任。其官署名安撫使司,亦稱為“帥司”。

北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始設西川﹑峽路安撫使﹐涇源等十五軍州安撫經略使等。以後﹐凡諸路遇天災及邊境用兵﹐輒派安撫使“體量安撫”﹐事畢即罷。

僅陜西﹑河東﹑河北及兩廣等路常置安撫使司﹐掌管壹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撫使﹐但必須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從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稱“主管某路安撫司公事”或“管勾安撫司事”。

南宋初期﹐各路均設安撫使司﹐唯廣東﹑廣西兩路仍於“安撫”前加“經略”二字。壹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長官兼任安撫使﹐如系二品以上﹐則稱“安撫大使”。安撫使掌管壹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權﹐實際上成為壹路的第壹長官。

擴展資料:

北宋地方各路安撫使的設置:

接受唐王朝與藩鎮偕亡的教訓,唐後期的方鎮與道相結合的制度沒有為宋代所直接繼承,而是另外設計了壹套概念全新的路作為新的高層 行政區劃。宋太祖時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分全國為十三路。

太宗以邊防、盜賊、刑訟、錢谷、按廉之任皆委於轉運使,分全國為十五路。 此後,路的數目逐漸有所增加,幅員也隨之逐步變小。真宗時分為十八路,神宗時又分為二十三路,徽宗崇寧四年(1105)又增壹路為二十四路。

總的說來,宋代路的幅員比唐前期道的幅員要小,其分置沿革如圖所示。十八路是宋代維持最久的路制,元豐二十三路則是較有代表性的路制。

《元豐九域誌》壹書即依據這二十三路編成。二十四路是將首都開封獨立為京畿路。另外在北宋覆滅前還有過曇花壹現的二十六路,那是二十四路再加上燕山府路和雲中路。這兩路是北宋末年在遼亡之後取得?燕雲十六州後,改造而成。旋得而旋失,與北宋俱亡於金。

以上二十三 路是以轉運使路為說,若以安撫司路為準,則永興軍路和秦鳳路(按:永興軍路和秦鳳路即陜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京西南、京西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淮南東、淮南西二路,分陜西路為永興軍、秦鳳二路。

至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熙寧五年前的行政區劃即18路,未分拆之時,元豐八年(1085年)定制二十三路:京東東、京東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東、河北西、河東、永興軍、秦鳳、淮南東、淮南西、江南東、江南西、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成都府、利州、夔州、梓州、廣南東、廣南西。此時陜西路又分裂成二了。

歷史上的元豐五路伐夏是在元豐四年七月,應該還是十八路,所以按轉運使路分,當時的陜西路還是存在的,但按帥司路分可能不壹定吧?見下...)各壹分三,即永興軍路,鄜延路、環慶路以及秦鳳路、熙河路、涇原路;河北東路與河北西路各壹分為二,即大名府路、高陽關路以及真定 府路、定州路。

宋代初年吸取了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革除了藩鎮的實權,諸州皆直屬中央,節度使僅存空名而已。並將全國分成若幹個稱為路的區域,每路置轉運使負責征收和轉輸各地的財賦。

以後轉運使職權遠漸擴大,兼及“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控制了壹切地方行政事務,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真宗時(998~1022)考慮到轉運使權力太重,於是設置了提點刑獄使,總攬壹路司法和監察,安撫使主持壹路軍事,而轉運使專理壹路財賦和民政。

所以宋代壹路有三種長官:轉運使(簡稱漕司)、提點刑獄使(簡稱憲司)、安撫司(簡稱帥司),總稱監司。

參考資料:

愛讀百科-安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