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在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時,存在外部經濟,而是當私人收入的“收益”大於社會收入的“收益”)。壹般而言,在外部經濟條件下,私人活動水平往往低於社會所需的最優水平; 在外部不經濟的情況下,私人活動的水平往往高於社會所需的最優水平
2、外部經濟是指由於消費者或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壹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
馬歇爾認為外部經濟包括三種類型:市場規模擴大提高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益;勞動力市場供應;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前兩者稱為金錢的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後者被稱為技術外部性(也稱“純”外部經濟)他並不與收益遞增的市場結構有關。理論內容:
1、高新技術企業和R&D企業在缺乏知識產權有效保護的情況下不能獲得由於技術知識外溢所損失掉的全部報酬,企業會減少風險投資或不願意進行技術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和戰略幹預,對那些高技術企業和從事R&D企業進行資金補貼;
2、壹個壟斷競爭的中間產品部門的經濟技術外溢可能會導致下遊產業出現外部效應,如果這些中間產品進入貿易,這種外部效應就會國際化,此時就需要政府出面給予這些中間產品部門以資金支持;
3、產業間存在外部經濟效應,即壹種產業對於另外壹種產業的支撐效應,例如,如果半導體產業能夠導致計算機、飛機等產業產生更高的生產力。這時就需要政府對能夠產生強大外部經濟效應的產業給予壹定程度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