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之所以決定利用國慶長假來趙州橋參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那首河北民歌《小放牛》歌中唱道:“趙州橋來什麽人修,玉石欄桿什麽人留,什麽人騎驢橋上走,什麽人推車壓了壹趟溝麻咿呀嘿?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壹趟溝麻咿呀嘿。”
?可是等我真正踏上趙州橋的那壹刻卻發現,原來這麽多年以來,我卻被《小放牛》的歌詞所誤了很久。趙州橋的橋面平平整整,根本就沒有什麽人推車壓的那道溝,更是看不到什麽聖人留的那些原始的玉石欄桿,即使有也沒有幾塊是隋朝工匠李春當初設計建造趙州橋的原樣了。走在這樣的橋面上,我壹點也不為李春後人為了保護大石橋所做的努力而感到欣慰,相反卻為他們沒有能夠既很好地保護了大石橋又沒有改變大石橋當初的風貌而感到惋惜埋怨。這橋面分明是現代版的石板,看不到壹點古代工匠打磨修造的痕跡,即使為了呼應《小放牛》的歌詞而留下的那壹點車轍印和聖人的腳印,怎麽看都不像是歷經了壹千四百多年歲月銷蝕的產物?不禁越發地想指責起大石橋村的村民們,老祖先遺留下來的古跡怎麽到了妳們手裏就只剩下了斂財的工具,難道這就是妳們呈現給全國遊客的趙州橋嗎?
看到這樣的趙州橋真的有點失望。為了保護好趙州橋,洨河已經改道,橋上已經不再通行,大石橋兩側也早已開發成風景旅遊區和公園,每天人來人往都是為了壹睹千年古跡的雄姿,可是如此地修舊如新卻怎麽也不能讓人接受。
必須承認,趙州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築的精品,不然也不會使得它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不可否認,經歷壹千四百多年時代的變遷,要很好地保護趙州橋確實不易,尤其是進入到現代化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橋梁建築事業突飛猛進,很多西方新的橋梁建造技法被廣泛地引進到中國,但是壹定不能忘記的是,中國是石拱橋最早的建築者,至今在中國大地上還留存有數量繁多的建造於古代的石橋,趙州橋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壹座。難怪連中國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生前就曾經多次來趙州橋考察,並且對趙州橋給予很高的評價。梁思成先生也曾多次到趙州橋做調研,他們當年看到的趙州橋究竟是不是現在的樣子,我不得而知,相信二位先生也肯定對趙州橋的保護提出過不少很好的建議。應該說趙州橋的保護算是成功的,至少飽經壹千四百多年風霜洗禮的大石橋依然屹立於世人面前,這就是壹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功德。
當然,古人建造大石橋的初衷首先是為了溝通河兩岸的交通,目前趙州橋早已失去了當初的通行功能而只剩下建築學和觀賞學的意義了,所以也就不必太在意橋面的過於平整而給人形成的不夠真實的感覺。把趙州橋變身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基地也未嘗不可,畢竟總有壹天他們會接過前輩傳下來的繼續保護大石橋的接力棒,只有讓他們認識到大石橋的價值才能促使他們進壹步保護大石橋的重任。不讓我們的傳統在他們這壹代人身上斷絕,不知道像趙州橋這樣的文物古跡還能不能再保護存在壹千四百多年,怎麽保護,這都是壹個必須解決的課題。
耳邊又響起了《小放牛》的歌聲,只是不知道再過多少年以後,後輩人還能不能聽懂這歌詞,他們還會不會對照著歌詞發出像我這樣的疑問呢?說實話,站在大橋下,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拍攝大石橋都有壹種獨到的美感,也許這才是參觀趙州橋給我的最大收獲吧!難怪這座橋的知名度會有這麽高,因為它是中國古代美學藝術的集大成,這也是它壹千四百余年魅力不減的另壹個原因吧。
雖然起初有壹種被歌詞誤導的感覺,但是看過趙州橋以後還是理解了《小放牛》的歌詞為什麽要這麽寫,我認為這歌詞必須得這麽寫,因為趙州橋是人民的,它永遠在人民的心中留存,這就是它能夠保存至今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