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的鑄幣稅是什麽?成為國際貨幣之後能帶來什麽收益?
比如在壹個國家內部,壹張面值100元的紙幣,它的印刷成本可能只有不到壹塊錢,但是卻可以購買100元的東西,那麽,紙幣的面值減去紙幣的印刷成本,剩下的99元就是 鑄幣稅 。
三國時期,劉備上臺後缺錢,便鑄造了壹種名為“直百錢”的新貨幣,代替過去使用的五銖錢,兌換比例為壹比壹百。新政權發行新貨幣似乎是壹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劉備發行的新錢重量僅相當於舊錢的3-4倍,法定面值確實舊錢的100倍。劉備壹手鑄錢,另壹手控制市場和物價,空手套白狼,迅速從百姓手中得到了30倍的財物。
鑄幣稅是貨幣發行方特有的壹種經濟收益。只有貨幣發行方可以選擇直接印錢的方式去買東西或者還債。
不過,如果貨幣發行方用印錢的方式去還債,去買東西,那流通中的貨幣量就會變多,但與此同時,人們生產出來的東西並沒有變多,這樣壹來,物價就會上漲,造成通貨膨脹。
舉個例子,市場中的商品價值壹***為100億,計劃貨幣發行量也為100億,但是實際貨幣發行量為120億。那麽就會造成原本價值100元的商品,現在需要120元才能購買。
所以這個成本是由消費者來承擔的,可以看作是壹種變相收稅。這就是鑄幣稅裏“稅”這個字的來頭。
以上所說,是在壹個國家內部的情況。放到國際貨幣市場,也是類似的道理。當壹個國家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老大之後,它的貨幣也會成為“國際貨幣”,也就是可以流通全球的“硬通貨”。
這樣壹來,它就可以向全世界征收鑄幣稅。所以有人說,當今的美元就像是美國人的“免費飯票”,只要打開印鈔機開閘放水,就可以換來商品和資源,換來財富和儲蓄,可以輕易地改變借條和財報上的數字。
帶來經濟利益是成為國際貨幣的好處之壹。經濟學家大衛·安德魯斯提出了這樣壹個概念:當壹個國家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貨幣關系影響他國行為決策時,這個國家就具有 國際貨幣權力 。
這提醒了我們,壹個國家的貨幣在成為國際貨幣之後,不僅會獲得鑄幣稅這類經濟收益,還有政治收益,主要就是通過貨幣對其他國家的政策施加影響,維護本國利益。
壹個經典的案例是,美國和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的博弈。1956年,當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之後,英法聯軍入侵埃及,想要控制蘇伊士運河。
美國對英法這壹行動不滿,於是大量拋售英鎊,使得英鎊相對於美元貶值,引發了英鎊匯率危機。後來,英國只能按照美國的要求宣布停火。
在這些事件的背後,反映出了壹個關鍵事實:壹個國家的貨幣在國際上的使用範圍越大,它擁有的國際貨幣權力就越大,也就是,能通過貨幣關系來影響更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