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人類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是什麽望遠鏡? 假如我在月球上放壹輛汽車 ,那望遠鏡 能看到嗎

人類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是什麽望遠鏡? 假如我在月球上放壹輛汽車 ,那望遠鏡 能看到嗎

不能的哦。

其實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先要了解壹下都有哪些天文望遠鏡,它們的原理又是什麽。

人類目前確實能觀測到非常遙遠的星球,但是這個原理跟我們平常拿著望遠鏡看到的物體的原理是不相同的。

首先人類是壹個本身發射能量很低的個體,所以用探測太空的望遠鏡看是沒辦法看得到的。那就是說只能用光學望遠鏡看了。

而按照目前地月有距離,如果要想看到1米大小的物體,得需要有壹個口徑是200米左右的光學望遠鏡才行,而目前人類使用的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是歐洲的甚大望遠鏡,由由4臺相同的口徑為8.2米的望遠鏡組成。算起來,還是差很多,達不到要求。所以就算是用上地球上最先進的望遠鏡也看不清楚站在月球上的人。

目前常見的天文望遠鏡有:

地面望遠鏡

光學望遠鏡

1)歐南臺甚大望遠鏡

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由4臺口徑8.2米的望遠鏡組成,光學系統均為裏奇-克萊琴式反射望遠鏡(R-C式,卡塞格林式的變種),位於智利北部的帕瑞納天文臺。四臺望遠鏡既可單獨觀測,也可組成光學幹涉陣列觀測。天文臺在沙漠之中,大氣視寧度極佳,近些年取得了很多觀測成果。

2)位於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

凱克望遠鏡(Keck),由兩臺口徑10米的望遠鏡組成,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山頂。光學系統為R-C式反射望遠鏡。兩臺望遠鏡采用薄鏡鑲拼技術,使得主鏡質量大大降低,它還具有自適應光學系統。這些技術使得其成為最成功的望遠鏡之壹。

3)位於夏威夷的北雙子星望遠鏡。

雙子星望遠鏡(GEMINI),由兩臺口徑8米的望遠鏡組成,壹臺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壹臺位於智利拉西亞北面的沙漠,以進行全天系統觀測。光學系統為R-C式反射望遠鏡,其主鏡采用主動光學技術。

4)郭守敬望遠鏡

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也作郭守敬望遠鏡),由壹臺有效口徑4米的望遠鏡組成,光學系統為施密特式,位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它應用主動光學技術,使它成為大口徑兼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的世界之最。在曝光1.5小時內可以觀測到暗達20.5等的天體。而由於它視場達5°,在焦面上可放置四千根光纖,將遙遠天體的光分別傳輸到多臺光譜儀中,同時獲得它們的光譜,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

1)超長基線陣列

超長基線陣列(VLBA)由10臺口徑25米的射電望遠鏡組成,跨度從美國東部的維爾京島到西部的夏威夷,最長基線達8600千米,最短基線為200千米,其精度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500倍,是人眼的60萬倍。

2)綠灣射電天文望遠鏡

綠灣射電天文望遠鏡(GBT),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動射電望遠鏡之壹。其拋物面型天線尺寸為100米x110米,它的這種不對稱形狀能防止支撐結構使其2000多塊鋁制面板鑲嵌的鏡面變得模糊不清。綠岸望遠鏡重達7300噸,高148米,但是十分靈活,可實時跟蹤目標,還能快速變焦,適應不同觀測對象。 [2]

3)國際低頻射電望遠鏡陣列

國際低頻射電望遠鏡陣列(LOFAR)是目前最大的低頻射電望遠鏡陣列,由散布在多個歐洲國家的大量(約20000個)單獨天線組成的望遠鏡陣列。這些天線借助高速網絡和歐洲最強大超算之壹“COBALT”相關器形成壹個占地30萬平方米的射電望遠鏡。

4)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由54臺口徑12米和12臺口徑7米的射電望遠鏡組成,位於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66座天線既可以協同工作,也可以分別觀測。所有天線取得信號經由專用的超級計算機處理。這些天線可用不同的配置法排成陣列,天線間的距離變化多樣,最短可以是150米,最長可以到16公裏。

中微子望遠鏡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壹。它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質量非常輕,以接近光速運動,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科學界從預言它的存在到發現它,用了20多年的時間。中微子包含天體的大量信息。由於與物質作用十分微弱,中微子天文臺通常十分巨大,且建於地下。

1)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

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IceCube),由數千個中微子探測器和切倫科夫探測器組成,位於南極洲冰層下約2.4公裏處,分布範圍超過壹立方公裏。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產生的粒子名叫μ介子,生成的藍色光束被稱作“切倫科夫輻射”。由於南極冰的透明度極高,位於冰中的光學傳感器能發現這種藍光。目前已經冰立方天文臺已作出許多科學成果。

2)超級神岡探測器

超級神岡探測器,由約壹萬個中微子探測器組成,位於日本神岡壹座廢棄砷礦中。主結構——高41米、直徑39米的水箱——在深達1000米的地下,內盛5萬噸的超純水,內壁安裝數萬個光電倍增管,用於觀測切倫科夫輻射。其可接受太陽中微子,並解決了中微子缺失問題,作出了很多科學成果。

引力波望遠鏡

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在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結果,因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有限的概念。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夠存在於牛頓的經典引力理論當中,因為牛頓的經典理論假設物質的相互作用傳播是速度無限的。科學家們已經利用更為靈敏的探測器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最為靈敏的探測器是LIGO,更多的空間引力波天文臺(中國的中國科學院太極計劃,和中山大學的天琴計劃)正在籌劃當中。

1)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由兩個幹涉儀組成,每壹個都帶有兩個4千米長的臂並組成L型,分別位於相距3000千米的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娜州。每個臂由直徑為1.2米的真空鋼管組成,壹旦引力波闖入地球,引發時空震蕩,幹涉臂距離就會變動,這將讓幹涉條紋變化,依此確定引力波強度。 2017年8月17日,它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並合引力波事件。

宇宙射線望遠鏡

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壹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但是,有非常少的比例是穩定的反物質粒子,像是正電子或反質子,這剩余的小部分是研究的活躍領域。

大約89%的宇宙射線是單純的質子,10%是氦原子核(即α粒子),還有1%是重元素。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雖然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余1%的絕大部分;γ射線和超高能中微子只占極小的壹部分。這些粒子的來源可能是太陽(或其它恒星)或來自遙遠的可見宇宙,由壹些還未知的物理機制產生的。宇宙射線的能量可以超過1020eV,遠超過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可以達到的1012至1013 eV。

LHAASO完工的繆子探測器陣列。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是世界上正在建設的海拔最高(4410米)、規模最大(2040畝)、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位於中國四川省稻城縣海子山。觀測站分為四個部分:電磁粒子探測陣列、繆子探測器陣列、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和廣角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2016年7月開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12月6日繆子探測器陣列完工。

空間望遠鏡

太空是良好的天文觀測場所。由於沒有地球大氣的屏蔽和幹擾,很多類型的天文望遠鏡都選址太空。這些觀測器大多設計精良,而且功能齊全,有的兼有望遠鏡和探測器的功能。

1)哈勃望遠鏡

哈勃望遠鏡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為名的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由於它位於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寧度絕佳,且無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它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學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則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2)開普勒太空望遠鏡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NASA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恒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以天文學家開普勒命名。它利用淩日的方法來觀測恒星以檢查它是否存在行星。在整個生命周期(2009-2018)中,***發現兩千多顆候選行星,48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

3)蓋亞太空望遠鏡

蓋亞太空望遠鏡是歐航局設計的恒星望遠鏡,用來精細觀測銀河系中1%恒星的位置和運動數據,用以解答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問題。目前蓋亞望遠鏡已得到大量恒星的數據。

4)淩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

淩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也作苔絲)是NASA設計的行星望遠鏡,於2018年4月發射升空,旨在接棒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成為NASA新壹代主力系外行星探測器。“苔絲”通過檢測恒星亮度隨時間變化的光曲線來尋找行星。壹旦出現“淩日”現象,即當行星掠過恒星表面時,恒星的亮度就會像發生日食壹樣有所下降。“苔絲”上搭載著最尖端的探測儀器,如果鎖定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就可以由NASA後續發射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觀察其大氣環境,尋找生物存在的特征。

5)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也作悟空),由中科院研發,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可以探測高能伽馬射線、電子和宇宙射線。它由壹個塑料閃爍探測器、矽微條、鎢板、電磁量能器和中子探測器組成。DAMPE的主要科學目標是以更高的能量和更好的分辨率來測量宇宙射線中正負電子之比,以找出可能的暗物質信號。它也有很大潛力來加深人類對於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和傳播機制的理解,也有可能在高能γ射線天文方面有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