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遠離家鄉的人時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正像思念中的親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現在眼前壹樣,故鄉的聲音、故鄉的容貌時時縈繞在遊子的腦際。詩人將詩意賦予這種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詩中寫故鄉的聲音是清遠的笛音,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月是故鄉明。
在古詩月夜思鄉的意象中增添了牽魂攝魄的清麗悠遠的笛音。與清遠的鄉音形成鮮明的對比,故鄉的容貌“卻是壹種模糊的惆悵”。
出處:出自當代著名作家、詩人余光中的現代詩歌《鄉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4]?。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沈,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鄉愁》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余光中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 當時由於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余光中壹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壹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余光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鄉愁》。